第六百八十二章 殊遇

等将云南收复,大明的勋贵二代们也将正式开始上位掌权独领一军于外,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镇守讨逆,还要配合朝廷派遣的官吏建立新的秩序。

比如要将云、贵、湘、川、桂几省分管地域联系起来,将境内的驿路纳入全国的驿路网络,沟通了贵州周围四省,打通了交通的大动脉。

向外广聘汉儒,多方接纳文人学士,兴办宣慰司学培养各族子弟,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开置农田,发展生产,倡导彝汉融和……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等将来真要落实的时候可不容易,好在刘伯温一早就开始准备了,有四川的支援,情况也不至于太差。

说起来等云南收复,刘伯温也得跟汤和一起回来,这老头也是年过六旬了,身子骨一直还不好,被老朱家压榨这么多年,总得给他留几年日子归乡安养。

那么四川之政务就又不知委以何人了,能承一省之重担的封疆大吏可不是好找的,朱标手底下的张帆李进郭翀等都还差些。

朝廷中枢自然也不是没有人选,但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拿他们去填补刘伯温的空缺还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不太合适。

其实朱标心中是有个打算的,只是可能有些让人意外,不仅朝中众臣恐怕连老朱都不会支持,那就是让明升重回四川。

自古以来都没有说让亡国之主重回故土的,但朱标却认为这是个极好的办法,四川在明家手中发展的其实不错。

按照刘伯温就任后四川后传来的奏章所言,夏先主明玉珍虽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负川锦以为固,控全蜀而称制,要亦偏安之令,规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明夏亡于天下大势所趋,而非残暴腐朽,川蜀百姓对明家在乱世之中保全蜀中太平还是非常感念的。

川蜀需要的是稳定,不仅要稳定还要辅助稳固云贵两地,明家在云南各族中很有名望,毕竟当年若不是段功,估计明夏早就吞并云南蚕食贵州了。

若是明玉珍当年成了,那局面可就大不一样了,只可惜其无论是胸怀气魄还是运数都差些,这对一个要成大业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所以他的明夏二世而亡。

不过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若不是因此,其子明升也不能保全性命,甚至还有希望去建功立业,真正为明家挣得传家根基。

……

下早朝后朱标直接朝着东宫方向走去,常遇春于半旬前返京,朱标虽未亲自出城相迎,但也免了早朝让胡惟庸率文武群臣在城门口迎候开平王班师回朝,尽显尊荣。

到底是实实在在的翁婿,朱标也不想让常家太过犹不及,常遇春从北疆回来的路上特意绕了一下,去拜见了老朱以及马皇后,封赏仪式章程也在那边举行过了。

常遇春这位开平王,爵位上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这次只是加封为了太子太保,大都督府右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并开府仪同三司,特赏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之荣。

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即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提拔幕府与幕僚部属,官府开到什么级别,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三师。

其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但常遇春本身就是三师了,这显然只是为了增添荣誉。

后面的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也是一样,臣子觐见皇帝的时候,不能大步向前走,拥有“入朝不趋”的待遇之后,就不用小步快走,可以用正常的速度前进。

寻常觐见皇帝时,臣子要先在宫门外等待,等赞礼官向皇帝通报臣子的官职和名字,有“赞拜不名”的待遇之后,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

至于权臣四件套的后面两件,剑履上殿和加九锡就没有了,毕竟老朱显然还没有要杀自己亲家的意思,否则这一次性给了,常遇春也只能立刻自行了断了。

历史上王莽、曹操、司马昭、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等人都接受过加九锡的恩遇封赏……

到了这个份上,常遇春这辈子除了死后还能再加一加之外,再没有什么加封的余地了,这对臣子而言是个很危险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