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北元正统
第二天一早,大军就拔营出发了,军中不少将帅的职权再一次被调度。
李文忠的权势猛然膨胀起来,前左右三军的大部分权势都归结到了他的手中。
朱标的中军由沐英执掌,后军是朱标的自留地,无论是谁都别想插手后勤辎重。
一路上常遇春除了面见朱标外,很少出右军大帐,毕竟李文忠的威望还有些不足。
往后又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接近了幽州,大军也正式的踏入了燕云之地。
同时朱标也接到了朝廷的消息,东瓯王汤和因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被剥夺了爵位,被赶到通州去治理倭寇。
这点朱标早就猜到了,汤和的功勋本来就不足以封王,他就是朱元璋竖起来立威的工具。
朝中政局有些纷乱,朱标和徐达已经带走了绝大部份的勋贵,剩下的都是李善长的文官集团,他们对朱元璋来说只不过是案板上的肉而已。
朱标不担心朝中的局势,开国太祖摆弄臣下轻而易举,只是总感觉这一路有些过于平静了,山西王保保居然也没派轻骑骚扰。
朱标对着一旁策马护卫的全旭吩咐道:“你去让蓝玉领着千骑速去北平,让宋国公冯胜来见我!”
朱标眉头紧皱,他都已经到了这里,宋国公冯胜那怕不亲自来,也应当派副将接应。
而且长兴侯耿炳文也没有了消息。
朱标自从踏进燕云就感觉很危险,想了又想下令道:“全军止步,让三品以上的将帅到中军大营。”
随着中军的令旗挥舞,整个大军才缓缓的停下脚步。
军中的将帅都开始向中军集结,不一会就都到了,一群人围在一处空地,朱标领着刘瑾走了过来。
所以的将帅都是面色凝重,他们都是沙场老将,也已经发现不对了。
常遇春开口说道:“冯胜沉稳持重,没道理不派人接应大军,恐怕是北平出事了!”
李文忠接口说道:“元廷经过惨败,现在能凑出十万兵马就不错了,没有二十万人就想收复北平也太过异想天开了。”
刘瑾在地上铺开燕云地图,沐英指着地图开口说道:“若是燕云之地其他全部的兵力都放弃其驻守之地,来围攻北平城呢?”
常遇春思虑了一下说道:“那只能是元廷的伪帝或者其太子来了,否则无人可以聚拢这些割据的将领。
一旁的刘伯温说道:“我们北伐的意图他们是知晓的,如果不聚拢兵力的话,只能被我们各个击破,生死存亡之间,自然能做出取舍。”
刘伯温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他们能逃过我们的眼线,就说明他们应当是聚拢精锐趁着夜色窜入草原,然后聚拢在了一处威望甚高的人手下。”
沐英还是有些不解:“哪怕是二十万大军围攻,也不至于让宋国公一点消息都没有送出来,北平何其坚固,只要固守城池,完全可以挺到我们大军来援。”
朱标面色平静的说道:“里应外合,若是趁其不备打开一座城门,确实可以直接拿下北平。”
朱标其实已经可以确定了,毕竟任何人强攻北平城,不花几个月的时间,拿出十万条人命垫脚别想打进去。
那就只能是城中出了内鬼,也对,毕竟他们是撤走的,怎么可能没有留下暗手。
南雄侯赵庸冷冷的说道:“拿下北平后就应该屠城三日,那些家族几乎代代在北元朝廷任职,这么可能跟咱们一条心。”
朱标叹了口气,别说是北方了,就连南方好多家族都依旧认为北元才是正统,因为他们其实并没有民族观念。
后世熟知的民族观念,只是1900年以后才被中国人逐渐知道的。到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开始成为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统称。
蒙古帝国、元朝初期的“四种人”现象在元朝中后期,因为,实行“汉化政策”,例如科举、大规模汉族官员进入,再加上元朝的经济政策本来就比较和缓,所以被大部分世家所接受承认。
而明朝起家是红巾军,是一群乱民,在南方世家眼中他们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至今都拒绝家中子弟在明朝出仕。
实际上,儒家虽然有所谓的华夷之辨,但是其优先级远低于君臣之义,即,儒家子弟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