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2/4页)
“只要家庭成分没问题,温老师应当是安全无虞的。”
就算要批判,也得先过成分这一关,怕就怕温老师的家庭背景不够红,被有心人逮住以此攻讦。
这几天所里也是风声鹤唳的,他就看见有那么几个保密项目的科员每天都要被叫走,说是安排人给他们上两小时思想课。
其实光上课遭人白眼已是轻的。
总参大院和炮兵文斗没结果,还武斗了一场,八死二十多人受伤,木仓炮都使上了,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命啊,一个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满大院无不震惊!
因着出了事,几个军区开始严格约束起大院子弟们的行为,这才稍稍安稳了一点儿。
“成分十多年前就划分好了,之前也没搞得这么如火如荼,令人费解。”
从分土地那会儿,阶级成分就划分好了。
比如魏家。
魏老头给人做过掌柜,但在旧时代,店掌柜本质上也是主家的奴才,加之魏老头这人眼光毒辣,最懂木仓打出头鸟了,攒的身家藏得那是严严实实,他又是龙湾三队本家人,是以成分就被定为了贫农。
整个生产队连个地主成分的都没有,顶破天了也只有几户富农。
因此翠翠几乎没有阶级斗争的记忆,对阶级成分认识不足,可话又说回来,这都是十五六年前划分的,若是大首长想搞革命,为何不在分土地时就一块搞了?
事态如此竟没有遏制,听说过阵子还要接见全国闹革命的年轻人,翠翠想不通,只能告诉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别拿自己的咸鱼求稳心思去思考领导人的想法。
“算了,管好咱们自己就是了。”
翠翠放弃思考。
话题很快拐到别的方面:“周六小轲的生日,妈说,孩子逢十是大事不能凑合,宣宣霄霄满十岁时家里操办得也很隆重,问要不要去国营饭店订桌?”
章渝州下意识拧眉。
“多事之秋,在家煮两桌就行了。”便是这场风波波及到自家的可能性很低,却也没必要自找麻烦。
翠翠点头,到阳台收衣服。
边走边道:“我也觉得不妥,你一会儿过去接孩子时跟妈说一声。”
翠翠最近上班制基因液,下班就在一楼敲敲打打,每天要不孩子呆够了自己回家,要么就是章渝州下班后再去接。左右中间就隔了两户人,两个孩子已经认识回家的路了。
“好。”
有的人担心局势动荡,整个社会变得危险,比如翠翠两口子;
而有的人则是欣喜若狂,想要抓住机会,比如魏华明!
自从得知翠翠信里写了什么后,他没害怕,也不像弟弟那样对未来感到迷茫,相反,他觉得机会到了。
这个机会不是套近乎而来,不需要他戴着面具与谁交好,而是天赐良机,一旦抓住机会,鲤鱼化龙指日可待。
魏华明暗暗蛰伏,他收集报纸,不放过收音机里任何一个跟“文化”有关的信息,终于,在一些学生开始组织大串联,自称革命小将后,他猛地意识到——快了。
那些学生揣上几块钱,雄赳赳气昂昂回到学校。
跑去总务处领了红布再去城内找裁缝做成被面大小的旗帜,请写字好的先生题写两行大字“某某中学/革命串联队”,再到总务处找一根粗竹竿,插上旗子,最后到学校开上一张介绍信——
以往开介绍信条件繁复,如今已是谁想开就给谁开了,可见秩序崩溃到何种地步。
有的小队还跑去问县长,能不能坐车串联,没想到县长还真就应了。
这些天车站里时常能听到检票员举着喇叭高喊:“串联的赶快上车,县里批准你们不要买票,马上就开车!”然后就是一群少年人欣喜若狂,收起大旗,带上竹竿,鱼贯跳上大客车……
魏华明知道,当大串联发展到一定规模,引发更大的动乱后,上边肯定会想办法控制。
他在等这个“控制”!
事情如他所料,甚至比他预想的来得要早。
次年二月,一些权威杂志发表社论,传达大首长的最新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