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舍人云集(第2/4页)
“很多贼人都趁机流窜各地……”
洛阳令无奈的诉说着如今的情况,有利,也有弊。刘长上台之后,先后颁发两个政策,允许百姓自由出入,轻徭薄赋。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第一项法令是为了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第二项法令是减轻百姓的负担。
暴秦留下的遗风,处处都是有严苛的律法和制度来限制百姓,怎么说呢,就是你外出散个步,都会触犯将游罪,不乖乖在家里耕作,外出做什么?!然后就会被抓起来,百姓们所能做的事情,唯耕作与战争。
地方官吏并非是基层政权,他们是军事动员单位,一旦发生战争,县中官吏自动担任军职,带着动员起来的百姓就奔赴战场。
在这种高压的社会氛围下,百姓过着的是“军管”日常,你哪一天起床,发现自己病了,没有派人去禀告官吏,决定晚点再去耕地劳作,都可能会被官吏抓起来惩罚,因此,刘长原先在各地看到城池都是“死城”,除了刘长这样的,谁敢在外头闲逛呢?
包括商贾,市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那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除却这些王公贵族,没有人可以体验到什么是轻松的生活。而黄老学说之所以兴起,就是因为黄老所提倡的就是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官府不必什么事都去管,适当的给与百姓们生活的权力,让他们像个人一样去活着,不好吗?
汉比起暴秦还是要宽松了不少,在秦,那就更加夸张,从衣食住行到所有的方面,官府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刑法很严酷,尤其是在二世时期,你捡了邻居家的桑叶,都可能被判处肉刑。
可汉毕竟是在秦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全盘继承,同样禁止藏书,禁止外出,禁止懒惰……路上遇到人需要帮助,你不见义勇为同样是重罪……历史上,正是通过了刘盈,吕后,刘恒,刘启这四个人的努力,大汉方才变成了如今后人们所熟悉的那个大汉,尤其是其中的吕后和刘恒,这两个人的贡献是最大的。
后世文明的走向,基本都是被他们所确定下来了。
刘长轻轻抚摸着下巴,认真的问道:“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呢?你放心的去说,寡人绝不会生气。”
洛阳令这才说道:“大王,可以让百姓自由出入,传不出示,倒也可以,但是验不能不出示啊。”
这个所谓的验,就是个人信息,上头记载了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家乡等信息,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也是暴秦留给大汉的遗产,至于传,那是通行证,需要当地的亭长来开,有这东西,你才能去想要去的地方,可这东西不好开,除非大事,不然,亭长可不会那么热心。
你若是拿着亭长开出的证明去其他地方惹出了什么事,那亭长可是要连坐的。
因此,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亭长基本都不会轻易给他人分发。
“你说的有道理……应当如此。”
“是寡人想的简单了。”
洛阳令本来都做好了挨训的准备,没有想到,这位蛮横的大王居然会赞同自己的说法。
刘长令人拿来了纸笔,书写了片刻,便叫来了人,“你现在就回长安,将这书信抄写一份,交给陈侯和张相,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大王!”
洛阳令急忙拉住了那位近侍,看着刘长,“大王可以晚点再推行!”
“嗯?这又是为何?”
“这是大王初次发布的政令,若是急着去改动,一方面会影响大王的威望,另外,朝令夕改,只怕会让百姓们不满……最好能晚点再下令改变……”
听着洛阳令的劝说,周围几个官吏深以为然,纷纷开口附和。
“呵,这变动晚推行一年,都不知有多少人被盗贼所害,既是错了,改正便是,遮遮掩掩的,成何体统,何况,这政策乃是少府令陈平之令,寡人当时便想到了不妥,多次反对,奈何陈侯不听寡人之言,方有如今的结果!”
“不必迟疑,即刻推行!”
刘长大手一挥,就将那人送出了这里,诸官吏哑口无言。
“若是政策不对,变更就是,你们也不必多想,直接给寡人上奏,寡人是不怕事务繁多的,寡人每日批阅奏表,也不曾觉得疲乏!若是隐瞒不发,那寡人可不会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