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那钦差李桓定不是什么好官(第3/5页)

毕竟大灾之下,必生民乱,这点几乎是常识,小规模的民乱,地方官府协同卫所倒是可以平定,可是一旦生出大规模的民乱的话,那么必然要出动大军镇压。

延绥镇这九边之一的军事重镇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杨一清便是在延绥镇坐镇。

此番鞑靼人几乎是在没有惊动边军的情况下出现在榆林道,甚至还劫掠了朝廷赈济灾民的粮食。

杨一清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传令三边重镇,甚至开始调集兵马,准备堵死壶里部回归草原之路。

不久前杨一清却是得到消息,李桓这位钦差竟然带着一营人马自西安府赶了过来。

所以说杨一清便带上人马前来相迎,这才有了二人的相会。

杨一清翻身下马冲着李桓一礼道:“下官陕西巡抚、总制三镇军务,右都御史杨一清拜见钦差大人。”

不等杨一清拜下,李桓连忙上前,一把将杨一清扶住道:“杨总督不必多礼,李某在京中,常听陛下赞誉杨总督文武双全,有出将入相之才,今日一见,当真是名不虚传啊。”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受宠若惊之色,忙冲着京师方向拱手道:“陛下谬赞,真是折煞老臣了。”

只是扶住杨一清,李桓便感受到杨一清那看上去并不怎么健壮的身躯当中所蕴含的力量,这位文德武功、出将入相之才,还真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强者。

以李桓判断,杨一清的实力,怕是一般的一流好手都未必是其对手。

李桓忽然发现,诸如王阳明、杨一清,这些儒家出身的文臣,但凡是在军务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皆有着一身不弱的内家修为。

就像王阳明,一身内家修为造诣之高,就连李桓如今号称将十三太保横炼神功修炼到了金身不破的境界,已然不敢说自己能够稳压王阳明一头。

而眼前的杨一清,显然又是一位实力不比王阳明差多少的强者。

二人客套了一番,李桓神色一正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李某此来为何,想来杨总督心中也该有数吧。”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之色,微微点了点头带着几分愧疚与自责道:“下官总制三边军务,却是让鞑靼人潜入关内,以至于对方劫走了朝廷的赈济粮,下官治军不严,有负皇恩,有负三边百姓……”

说着杨一清又道:“事发之后,本官已经严令三边总兵、一众指挥使、严守各处关口,并抽调一支精锐,围剿入寇的壶里部,只可惜,壶里部也不知从何得到消息,总是能先一步避开大军围剿,在劫掠了几处村镇之后,已经从三郎口逃回草原去了。”

从李桓得到消息,到李桓带领人马赶来,可以说已经过去了有半个月时间。

这半个月的时间当中,壶里部的鞑靼人显然不可能还傻傻的呆在榆林道等着三边大军围剿。

别看这些年鞑靼人动不动便是大军寇边,大明一方处在守势,那也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

毕竟鞑靼人寇边,从来都是数万骑兵南下中原,这种规模的寇边,九边自然要倾尽全力防备。

然而那是鞑靼大部人马出动的结果,朝廷不得不全力应对。

可是这次不过是区区一个壶里部罢了,满打满算也就几千青壮而已。

这样规模的鞑靼人,说实话,九边重镇,任何一镇都有实力将之轻易剿灭。

所以说壶里部的阿里哈等人要是不见好就收的话,半个月过去,恐怕已经被杨一清率领三边精锐给彻底的留在榆林道了。

其实李桓本身就对留下劫掠的鞑靼人抱太大的希望,鞑靼人不傻,抢了那么多的粮食,肯定是第一时间逃走啊,真要在关内停留,那才有鬼了呢。

微微点了点头,李桓看着杨一清道:“照杨总督所言,壶里部的人明显是奔着朝廷的赈济粮来的,对方即可以轻易寇关入寇,并且准确无误的伏击运粮队,事后又能逃过总督大人的围剿,杨总督就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吗?”

杨一清闻言,眼眸之中闪过一道精芒,深吸一口气看着李桓道:“本官也知道,这其中必然有人同壶里部相勾结,否则壶里部不可能会如此的顺利入寇、出关,甚至连本官调派人马都知晓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