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他不要钱,只要盐。(第3/4页)
好不容易振作起来,重新回到湖上打渔时,又发现鱼群消失过半,即便从天亮捕捞到天黑,几日下来也一无所获。
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渔民有许许多多。
家人失散,又没了财路,眼看日子就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几个身强体健的渔民聚在一起一商量,实在讨论不出活下去的办法,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干脆脆地落草为寇,当了水匪。
由于日子过得着实艰难,几个人的队伍很快扩充到了十几人,等到众人找到能够藏身的小岛后,愿意当水匪的渔民已经多达三四十个了。
但更多的问题马上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渔民们大多没读过书,斗大的字一个不识,虽然依靠多年的行船经验,很迅速就寻到了一个位置绝佳的小岛当做窝点。
但在小岛上该如何隐蔽?如何抢劫过往商船?抢到货物后又该如何卖出?
这些问题,无人能够解答。
就在众人挠破头也想不出对策的时候,忽然有人利用传信的方式,与匪首取得了联络。
那人起初是将一封信,通过一个识字的船工,划船送到岛上的。
船工拿着信一念,匪首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
传信人不愿意暴露身份,却主动提出愿意为他们设计匪寨。
写信人说,如果他们答应的话,就在三日后的凌晨时分,驾船到离川县最近的码头边,那里有建匪寨所需的货物等着他们取回。
匪首半信半疑,带着手下渔民在约定的时间赶到码头,惊讶地发现码头上真的堆满了箱子。
匪首跳上岸,打开箱子一看,里面除了有各种木材,居然还有好几箱铁矿石。
匪首确认四下无人后,招呼着渔民下船,将所有东西都带回了小岛。
此后,这个人又把负责设计和搭建的工匠送到了岛上,在他的安排下,众水匪合力,经过数月的时间,建成了后来的匪寨。
杜昙昼问:“那工匠是哪里人?长什么模样?”
“工匠是哪个地方的人,我们也不清楚,因为他全程几乎不说话,只用手势指点我们干活,偶尔蹦出几个词,也带着很重的口音,要费劲去听才听得懂。”
匪首回忆道:“至于长相,在男人里也算得上俊的了。”
杜昙昼举起事先准备好的辛良遥画像,问他是不是这个人。
“不是。”匪首摇头:“那工匠更年轻些。”
杜昙昼收起画像,不解道:“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莫名其妙地帮了你们这么多,你就没有起过半点疑心么?”
匪首却道:“不是莫名其妙,那个写信人是有条件的,他帮我们做了这些,是为了让我们去抢一艘船。”
“什么船?”
“国舅爷乔和昶的官船。”
彼时临淳湖的匪患确实猖獗,但其余水匪都是小打小闹,有的甚至白天打渔,晚上抢劫。
所以就算他们知道国舅爷要乘船来馥州的消息,也绝对不敢把主意打到他头上。
可受过神秘人指点的这群水匪却不一般,他们通过那个没露过面的人拿到了乔和昶的乘船路线,以及州府官船的分布图,同时那人还提供了大量的武器。
有了事前的精心准备,这群由渔民组成水匪初战告捷,不仅成功登上了乔和昶的官船,还抢走了大量的随船财宝。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们不需要再去抢劫湖上的商船了,因为乔和昶直接找上了门,将官盐拱手奉上。
杜昙昼:“然后此人再与你们分贩盐得的利?”
“不,他不要钱。”匪首说:“他只要盐,每次乔和昶送来的盐,他都要分走一些。”
“如何将官盐给他?”
“放在川县码头,他会派人去取。”
杜昙昼:“你从未见过他本人?”
“从未,一直都是通过书信往来。”
杜昙昼摸了摸下巴,又问:“前段时间抢劫官船,也是那个人命令你们做的?”
匪首说是。
“五年来你们和乔和昶都相安无事,为何突然要大动干戈?”
“那人说,皇帝对馥州盐起了疑心,派了京官来探查,让我们务必将官盐一事闹大,把京城来的官员都引去调查乔和昶。”
杜昙昼眯了眯眼:“你难道不知道此举也会让你们的匪寨暴露么?”
“知道,但是那人对我们这帮兄弟有天大的恩情,就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我们才能活下来,还挤走了临淳湖上其余所有的水匪。哪怕他报官让人来抓我们,也是我们欠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