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第三位美人儿(第2/4页)

“嗯!如今算是党争了。”罗才点头。

“在我看来,孙石名相之称有些名不符实。”

“哦!”

孙石可是南周名臣,在大唐也有不少粉丝。

罗才本人就对孙石颇多好感,没事儿的时候,喝几杯酒,为孙石鸣不平。

见罗才有些不满,杨玄心想,这是收服罗才最好的机会。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罗才虽说来到了北疆,可若是他对杨玄这个老板不满意,随时都有可能离去。

杨玄故意提及南周新政之事,便是想借此来彻底收服罗才。

他说道:“我前面说过,一切的一切,吏治为先。

南周新政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归根结底,是要重新布局,从赋税到朝堂,来一个大变局。

这个想法没错。但他忘记了,人,才是政策的实行者。

孙石只顾着朝堂之上,想着压制住了反对派,那么新政再无差池,自然能行之南周……”

他停顿了一下,“他忘记了那些官吏良莠不齐,更忘记了自己的新政是在割肉,割天下人的肉。

百姓无可奈何,可那些既得利益者如何愿意?于是新政到了地方后,官吏与地方豪强勾结,从富国强兵的好政策,就变成了害民的坏政策。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就是吏治败坏而已!”

这番话令罗才愣住了。

他琢磨过南周新政,甚至和不少人辩论过新政具体政策的好坏。

新政到了现在,实际上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算是进了个烂泥塘,步履维艰。

为何会这样?

长安各界给出的原因大多相似:有奸人作祟。

所谓奸人,便是那些反对派。也就是说,他们把新政无功归咎于朝堂上那些新政的反对者。

可杨玄却否定了这个看法,犀利的指出此事错在孙石等人。

是啊!

新政有没有问题?

有!

但正如杨玄所说,瑕不掩瑜。

可这样的新政为何失败?

杨玄给出了一个新思路,错在孙石。

若是在新政推行之前,皇帝和孙石等人就先整顿吏治,调整各处官员,把支持新政的有识之士尽可能的提拔起来。

那么,新政如何会变成害民的政策?

罗才心中豁然开朗,看着杨玄的眼神颇为热烈。

“我北疆如何?”

我……北疆!

这番话,果然打动了罗才啊!

杨玄心中欢喜,“历来我都把吏治摆在前面,可毕竟没有得力帮手。罗公来了,对于我而言,便是如鱼得水。

吏治这一块,罗公可全面接手。

到了桃县,刘公,宋公,罗公,你三人便是文事的执掌者。”

“吏治你有何要求?”

“宽严相济。我知晓绝对廉洁不可能,但要尽可能的确保官吏的清廉。我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施政不利,甚至阳奉阴违。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长安断了往来,那些科举出仕的官员不会来北疆,那么,官吏来源于何处?”

这是个最大的问题。

路上罗才想过,在长安断掉了北疆的人才交流后,杨玄唯一能用的便是地方豪强子弟。

早在陈国之前,中原的官吏来处便是如此,地方考评豪强门第,按照门第来安排。

也就是所谓的只看衣冠不看人。

实则,在百姓无法读书的当下,哪怕是开了科举,可参与的绝大多数也是上等人的子弟。而任命官吏,没躲过书的百姓也只能干看着。

也就是说,在这个天下中,百姓就打了一回酱油。

选材制度,依旧回归到了原先的状态。

“此事,我带罗公去个地方。”

杨玄招来了地方官员,“带我等去县学看看。”

“县学?”罗才蹙眉。

杨玄和北疆豪强闹翻的事儿他知晓。

故而地方豪强子弟便用不上了。

县学和州学,大部分学子不就是豪强子弟吗?

去那里作甚?

一行人到了县学外,杨玄阻拦了官员通知教授,“我等自行看看。”

他带着罗才,便衣进了学堂。

读书声朗朗,听的罗才心旷神怡。

“罗公来看看。”

罗才跟着杨玄凑到门边往里看。

课堂内坐着三十余学生,统一的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