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佛堂(第4/8页)
众人都道谢氏长子澹泊寡欲,堪称正人君子的典范。
可正人君子走到内间书案前,看到书案上摆放着经文典籍以及文房四宝,却觉得这书案不该如此整洁。
上面码放整齐的经文应在双双失控时,被他拂落一地,那只粗大的狼毫笔也不应安放笔筒中,该被她咬在牙关。
谢泠舟鬼差神谴般取出那只笔,竟隐约在上头瞧见一处凹痕,眉间一凛,再定睛一看何来凹痕?不过是错觉。
忽感屋内燥热,他走到窗边打开窗让清风吹入,却又想起梦里,在窗台上后仰着倾倒的那樽白玉观音。
谢泠舟忍不住查看窗柩。
可惜,并无指甲留下的划痕。
玉白五指用力扣入窗柩,指腹的伤口扩大,渐渐细微的血腥味袭来,钻心疼痛更令他额角渗出汗滴。
他猛地掀起眼皮,目光却冷得吓人,眼角却浮上绮丽的飞红。
正人君子?不过是虚名。
梦都做了。
不如再进一步。
祖母不是说不放心她嫁入别家么?反正都是谢氏表兄。
大表兄和二表兄,又有何差别?
但祖母还有另外一句话,“若是嫁了个不懂得疼人的,也会辛苦,好在她和阿屿两情相悦,阿屿又是个知冷知热的孩子……”
知冷知热。
谢泠舟琢磨着这句话,祖母是在暗示,他性子冷淡,不适合她。
方才三人碰面时,崔寄梦自觉退到二弟身后,像极了跟在夫婿身后的新妇,用二弟在他们之间竖起一道礼法的屏障。
仿佛他们是不相干的人。
他低低笑出了声,充满自哂。
那些梦是他一人臆想,他们本就不相干,她心悦二弟,他也不过是欲念作祟。
脑中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在默念那阵子回忆那些刻骨铭心的经文,另一个则回忆梦里他教她东西时二人的对话。
“大表兄,我们……不可以。”
谢泠舟闭上眼,拨弄佛珠。
“你不知道这是何物?低头看看。”
佛珠越转越快,脑子里的佛经却被打乱,他屏气凝神,继续默念经文:其有霪者,亦欲自l杀,亦欲杀l人……
“还是不懂?无妨,再来。”
谢泠舟遽然睁眼,站起身来,双手撑在桌案上,低垂着头下颚崩紧,全身亦蓄满力气,好似一头困兽,拱起脊背妄图作最后的挣扎。
他不愿被这只困兽支配,手不停地拨着佛珠,无声默念:“得五功德,身形清净常生莲花,身净无垢心亦淡泊,是故诸佛说不霪戒。”
……
云鹰走入佛堂时,看见主子端坐书案前,手中正拿着一本他看不懂的书,姿态平和,那神情淡得甚至比佛像更像佛像。
少年被感染了,双手合十默念一句阿弥陀佛,走到书案前,“主子,三殿下约您明日在城西医馆碰面。”
谢泠舟抬眼,眼尾微红。
“知道了。”
*
次日上午。
崔寄梦在采月陪同下,乘马车来到城西,城西是京陵最热闹的一处地段,茶楼酒肆乐馆遍布。
她先去了一处斫琴馆。
一位衣着文雅的掌柜迎了上来,见她们从谢氏的马车上下来,知是贵客,姿态愈发恭敬,“姑娘想斫琴?”
崔寄梦笑着道明来意:“先前在长公主府时,我曾有幸见过殿下的一把焦尾琴,斫琴的手法很像一位故人,听闻是贵处的斫琴师所制,便前来问问。”
"哦?我竟不知他在桂林郡还有故人。"
慵懒女声传来,崔寄梦回头,竟是那日自称王飞雁姐姐的女子,她今日穿一身素简青衣,翩然出尘。
她又看呆了,直到人在跟前才想起来这是那位圣眷正浓的王贵妃,她虽讶异为何贵妃之尊会出现在此处,但也知见了皇室中人应先行礼,“民女……”
女子想起先前随口一说的话,笑着伸手止住她,“小妹妹误会了,我是王氏其他房的,并非贵妃,不必多礼。”
崔寄梦了然,难怪她完全不像成过婚养育过孩子的女子,她放松些许,屈膝福了福身,“见过王姐姐。”
“真是个好孩子。”王二娘对她的称呼尤其满意,“对了小妹妹,你和那位琴师是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
崔寄梦想了想:“我只是见斫琴的手法和故人很像,还未敢确信是否是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