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报社学习和游乐(第3/4页)

但她今天心思太杂乱,写了一篇半不免有点跑神。她干脆躺到沙发上,看顺着阁楼屋顶玻璃,潺潺流下去的小溪水。

当初和荀学姐一同办报,她特意问过荀学姐,她办《新女性》有意对抗当局吗?

荀学姐说,她家受了六三政变的教训,说他们父女也并非激进派,珍卿才放下心给她当合伙人。

但珍卿后知后觉,政变后社会党人见不得光,但他们其实并不没有消失。

容易传播先进思想的学校,最有斗争根基的底层劳工,还有策动后能见奇效的机关单位……

别说是珍卿有感觉,像杜教授这种傻白甜,有时候不知不觉的谈话中,都表现出社会党魂灵犹在……

但荀学姓和苏大姐,看着并不像社会党,更不像激进的献身派,她们热忱地投身报刊业和教育界。

可她们有时候的行迹,就是有点神神秘秘的。

珍卿想不通其实纠葛,看着眼前的字纸笔墨,想到卢君毓对她的文学批评,也觉得有一点烦恼。

其实,之前读者来信里头,也有人质疑她的男女互动,但这是微乎其微的声音,荀学姐跟她说不用在意。

她觉得男女耍花腔那点事,她没有直接经验,还没有间接经验吗?她对生活观察得也细致了。

这天晚上,杜太爷上来好几回,三哥反倒一晚上没来。不过他没上来也是对的,杜太爷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

古以锦先生和肖如山先生,都给珍卿打了电话过来,说《葫芦七子》第一部 单行本,有望在九月之前面世,现在各地预定的零售商,每天都是电话来信不断。

这倒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也有一个不算糟心的坏消息。

珍卿去年画插图的《昆虫记》,因为翻译著作权的问题,三位译者一直僵持不下,把《昆虫记》的出版计划都搞黄了。

这插画稿费都结清了,珍卿想上心也上心不起来。

萧老先生又来给珍卿上课了,雨天不愿出门的杜太爷,有时候会溜达上来,静悄悄在旁边围观一下。

不过外语他也听不懂,不过听个热闹和寂寞罢了。

倒是杨家二表伯兴头十足,没事喜欢出去走动。

但他既不愿意坐黄大光的车,出门也不愿随身跟人,就愿意自己出去转悠着。有时候一转悠就是一天,天擦黑才回到杜家宅子里。

————————————————————————————

时间进入公历八月末,再过不到一个礼拜,珍卿就要开学了。

《葫芦七子》的第一部 单行本,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男女老少的市民们,凌晨就跑到惊华书局排队。

那些巡夜的巡捕们,以为这帮人故意犯禁,还赫赫势势地驱赶他们。

珍卿一早接到古编辑电话,说才是上午的九点钟,头批五千本单行本就已售罄。当时敲了几遍锣告知读者,首批印出来的五千本已售罄,惊华书局门市那还人头耸动,

《宁报》的发行所那里,客商把店铺挤得水泄不通,那场面也是很激动人心的。

但珍卿不能亲自去见证。

海宁很多好游玩的去处,但之前秋雨淋漓,杜太爷和远堂侄子身体不适,大家一直没能成行。

正好今天风和日丽,陆三哥特意辟出时间陪伴,珍卿今天也没有上课,就陪杜太爷他们逛海宁城。

住在三弟家的杜明堂,现在也已经病愈出门,正好跟大家一起游览闲逛——他是永陵市教育局科长,开学之前必须要赶回永陵,现在不玩以后没得玩了。

三哥走前跟徐师傅交代,叫他从惊华书局外面经过一下。

已经是上午十点钟,惊华书局所在的格瓦拉路,竟然还是人流涌动、吵吵嚷嚷,俨然是盛大的节日气氛。

杜太爷纳闷地问:“今天是啥节气嘞?”

杜太爷和明堂侄子,都掰着手指计算,杜太爷小声嘀咕:

“离七月半还差几天嘞。”

明堂侄子觉得不像:“哪咋是七月半嘞,七月半也不是这个热闹法。像是买啥……买啥书籍嘞。”

路边的人多拿着一本书,好多人就站太阳底下看,走路都顾不得了。

明堂侄子欣然赞叹道:“果然是人文新风,气象不凡嘞。大城市学校多,爱读书的人也多,不像永陵那地级市,闲嘞都坐茶坊泡戏院上赌馆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