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家庭教师来上课(第2/3页)
柯先生名叫柯竞择,长得圆头圆脸,戴一副大大的玳瑁框眼镜。
他人看起来温温吞吞,但眼晴里却很有精神。
柯先生作完自我介绍,没有立刻开始教德语,而是先讲学习普通话之必要:
“中国早就推行官话,但通行的有南方官话、北方官话,还有京城官话。
“会南方官话的,不一定听懂北方官话,会北方官话的,未必听懂南方官话。天南地北的人凑一处,总有鸡同鸭讲的尴尬,沟通实在太难啦。
“前清末年,学者祝温曾向末帝建议,把京城官话,改造成各省通行之普通国语……但是国家动乱,条件有限,推行的效果总不如意。”
“还是海宁的中华公学首倡,无论师生,在校内一律使用普通话。
“中华公学的教育家孙补之先生说,要救中华,先要联合中华广大的人心,欲联合人心,必要先能交心,若要交心,则非得统一中华的语言……”
柯先生讲话很有韵律,而且详略得当,是用真情实感在讲,珍珍卿就听得入神。
讲到末尾,柯先生用带着期望的声音说:“学好普通发(fà),走遍天下都不怕……”
珍卿听他说话,有很重的南方口音,斗胆问了他一下:“柯先生,您是哪里人士?”
这柯先生就有点腼腆地说:“我是楚州人……”
珍卿恍然地点头,就是那个n、r、l分不清,平翘舌不会分,据说f、h也说不清——的那个省。
珍卿默默地想,跟他学说“普通发”,确定不会把她带沟里吗?
幸好,柯先生跟珍卿说,学习普通话,就在平时说话中学,不用刻意地教。
他对珍卿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学习德语和和补习其他科目。
这会儿柯先生跟珍卿说,杜爸拿着她在启明的成绩单,找了他德国教会的朋友,把她推荐到德国教会学校念书。
凭她在启明学校的成绩,就可以直接上学校的预科,不用考试。
珍卿请教柯先生:“什么是预科?”
柯先生就给她解释:
所谓预科,就是为正科做准备的学习阶段。
民国虽有规定的学制,但各地的教学质量不同,同一学习阶段的毕业生,学业水平可能相差很远。
而且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人念中国人办的学校,有人念洋人办的学校,还有人接受的,是家庭教育或者私塾教育。
一所高等学校招收学生,难免收到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如果都一股脑进入正科,结果就是先生不好教、学生不好学。
让水平低的学生,先进预科班学习,把比较弱的学科补习起来,然后通过预科班的考试。
以后再上正科,就可以跟上学习进度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考上大学预科,在预科班学习语言和其他学科,一上完预科,就直接跑到国外留学的。
珍卿听得直点头,预科在作用上,有一丢丢像后世的衔接班。
大致讲了啥是预科,柯先生就给珍卿,弄了不同学科的小试卷做。
做完以后,柯先生给她的试卷判分。判完分还跟她聊天,更进一步了解她各个学科的程度。
了解情况之后,柯先生跟珍卿说:
“我看你其余学科尚好,但数学、地理、化学,学的程度不够,除了主要补习德语,这三个学科,后面也要补一补。”
一上午做了这些事,就到了午饭时间了。
中午的餐桌上,只有珍卿一个人吃饭——她那位四姐姐,还是窝在三楼没下来,午饭还是端上去吃。
吃饭的时候,秦管家跟珍卿说,她的用人黎大田,已经从医院接回来,身体还有点虚,就安排在后面的平房里面养着。
珍卿跟秦管家纠正:“大田叔,是我们家的管家。”不能拿他当一般用人待。
秦管家就笑笑,跟珍卿说:“五小姐别怪,是我弄错了。”
珍卿吃完饭后,溜达着去后面平房里,看看大田叔。
他恢复得还行,但还需要把肠胃养一养,再回睢县老家。
大田叔特别不好意思,这一回丢了这么大人,给大家都添了不少麻烦,他自觉没脸见人。
珍卿见他自责难受,已经是无地自容,就没有再多说什么,只叫他安心养病。
她这个孙女离开了睢县,杜太爷以后就指望他们照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