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景泰通宝(第3/4页)
陛下还欠着大明两千四百亿的铜钱呢,八十年的欠账。
印钞可以快速还账,但是陛下不肯印。
陛下忍住了。
兴安满是笑容,陈镒当年那番话,陛下记了这么久,夸上天,夸出一个大踏步来,这话陛下表面不在意,其实很在意。
工部右侍郎王卺[jǐn]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臣有良策。”
“说说看。”朱祁钰点头说道。
王卺举人出身,在宋末就是工匠之家,在永乐初年中举后和蒯祥一起建了北京城,乃是正统年间的工部尚书。
明英宗不掌国家利器,假手于人,王振擅权,王卺直言上谏,请陛下临朝,被王振坐罪罢官。
于谦在正统十四年举荐了王卺,说他兴造缮修之务,掌五材范之法,对于营建之事,多有见地。
朱祁钰起用了他,景泰元年回朝为官。
王卺拿出了一个檀木盒子,打开说道:“陛下,工部宝源局主事王炳富、石景厂总办徐四七、胜州总办蒯祥、工部尚书石璞,为陛下献上景泰通宝。”
工部,六部之末。
工部尚书虽然是上卿,但是多数的进士是不屑于去工部做官的,所以工部的头头脑脑,全是工匠出身,王卺更是一个举人出身,官至正二品工部尚书。
大明的海笔架海瑞,也是举人出身,官至正二品也是到了南京做兵部尚书,而不是在北京。
王卺的能力可想而知。
银币只能供给大额交易和大额支出这件事,是御制银币施行以来,所有财经事务盐铁会议上的日经问题了。
陛下不想被僭越权力,朝廷就愿意让势要豪右之家握着百姓必须要使用的铜钱吗?
户部是想要发钞,工部则是想要铸钱。
“不是铜钱,也不是飞钱,是铁铜锡钱。”王卺将手中的檀木盒子打开,将铜钱拿了出来,递给了众人说道:“这是祖钱,所以稍大。”
“祖钱作模,翻铸母钱。母钱制范再翻铸,得铜钱。”
“铁易锈,加锡防锈,红铜为底色,则钱有轮廓方圆。”
“这是小钱,非永乐通宝的大钱,但是臣思来想去,结合陛下的财经事务诸多总述,以为小钱乃是陛下所需。”
“有铜吗?”朱祁钰拿起了那枚祖钱,同样符合铸币不精美,等于不铸币的原则,甚至还有压边,颇有轮廓文章。
王卺赶忙说道:“滇铜,黔国公镇云南,忠贞无二,臣以为此事不难。”
“还有海铜,密州市舶司也有海铜商贾,虽然依旧缺,但是眼下还是够用的。”
朱祁钰点头问道:“准备了多少?一年能产多少?”
王卺赶忙说道:“石景厂准了了三十亿枚,主要是铁,一年能产三十亿枚左右,陛下要,祖钱翻铸母钱,还能多点。”
王卺在景泰元年就已经被启用了,这都景泰三年十一月份了。
“何时能到南京?”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
朱祁钰每月都要见徐四七,知道他们在捣鼓铁钱的事儿,但是不知道已经能够如此大规模铸造了。
王卺立刻回答道:“顺着运河到南京,不过月余。”
“很好!”朱祁钰看着于谦问道:“于少保以为这铁钱,可堪用?”
于谦俯首说道:“臣以为钞法也可用,景泰通宝也可用,就看陛下想怎么用了。”
在于谦看来,陛下对钞法还是有些谨慎了。
但是陛下稳扎稳打,也是好事,就看陛下的抉择了。
若是想快点走,就行钞法,要想慢点走,就行钱法。
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才开口说道:“财经事务涉及民生,兹事体大,朕以为事涉民生就应谨慎一些,朕亦不能私,还是先行钱法。”
“以稳定民生为主。”
钞法很容易就被滥发了,这不是朱祁钰想看到的景象。
财经事务不能建成宫中楼阁,否则就有妖魔鬼怪僭越朝廷、皇帝的权力了。
诸臣俯首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振声说道:“朕知道了户部、工部恭顺之心,为了替朕还债,费劲了心力。”
朱祁钰有一笔还不起的账目,三十年内,总计发行一亿枚银币,也就是两千四百亿枚铜钱,是八十年欠下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