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辽东军改(1)
一场大雪给紫禁城披上银装,寒风呼啸吹起无数雪花,对紫禁城而言像多了几分诗情画意,可对很多人来说,雪代表着难熬的寒冬。
“这一年过的真快啊,转眼就要到崇祯五年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站在武英殿外,看着那飘散的白雪,神情感慨道:“国朝所处的境遇虽说缓和不少,可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啊。
这个隆冬过去,不知又会死掉多少人啊。
倘若国库能够再充盈些,那朕这个大明皇帝,就能够多为大明子民,做一些有用的实事啊。”
垂手而立的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瞿式耜、陈新甲等军机大臣、军机参赞,听闻天子所讲之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迎着呼啸吹来的寒风,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进殿议政吧。”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转身朝殿内昂首走去。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行礼道。
走进暖和的武英殿,身上所带寒意被驱散,崇祯皇帝的眉头微蹙起来,尽管他不愿多想此事。
不过现阶段的大明,贫富差距依旧是很大,所生阶层矛盾依旧尖锐,所存问题依旧很突出。
这不是几年就能解决的,这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通过不断的调控、引导、发展来逐步解决的。
大明所辖疆域辽阔,各地的情况不一,想要治理好这个庞大国度,并非是嘴上说说那般简单的。
“现在北疆各地的气候变冷,镇压流贼叛乱,镇压宁夏叛乱,镇压建虏叛乱,所调遣的军队众多,各处所需的棉甲、棉服、棉被等物,是否都筹措调拨到各处?”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向王在晋他们开口道:“特别是奉旨出征的京营各部,都需要国朝来进行调拨,不像辽地还能自行筹措一部分。
朕可不想看到我大明健儿,没有战死在战场上,最后却因朝廷调拨不及时,却活活冻死在前线!”
“启禀陛下。”
王在晋忙上前作揖道:“对驻守西北边陲、征讨宁夏叛乱的京营各部,早在数月前,我军机处就与户部、兵部进行协调,并跟内务府所辖诸厂明确流程,赶制出京营各部所需的棉甲、棉服、棉被等御寒之物,通过流贼平叛前指运往各处。
至于屯驻辽地的各部边军,先前辽东督师府呈递奏疏,言辽地会自行筹措御寒之物,无需朝廷进行调拨。”
军队是最耗费钱粮的组织,不管是吃穿用度,亦或是发放粮饷,再或者授赏抚恤等,都需要大批银子支撑。
可想要确保绝对的安稳,就离不开军队的震慑。
崇祯皇帝对治军的态度是明确的,他需要一支能拉出来打仗的强军,他不要内部腐败的军队。
通过先前的种种安排,现在大明所辖的军队中,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军队,正在朝崇祯皇帝所想的方向倾斜改变。
“解决好就行。”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群臣,开口道:“今日召诸卿共商军政,所谈及的不是别处,恰恰是辽地的戍边大军。
随着泛辽东战略的稳步推进,当前大明在辽地的局势,还算是比较安稳,至少不会再受建虏八旗任何动静,就导致局势骤然转危。
而辽东督师孙承宗,在出镇辽地以来,审时度势下明确撤卫设府之事,筹措几支能战的强军,这也使得我大明在辽地,情况变得有些复杂。”
复杂?
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瞿式耜、陈新甲等军机大臣、军机参赞,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就当前辽地所处境遇,是自万历朝后期开始,对大明来说最为稳定的时期,特别是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的出现,使得建虏八旗的兵锋,不能随时随地的威胁到大明。
而辽地多处榷关的开设,让察哈尔、内喀尔喀、喀喇沁等蒙古各部,为延续好和大明通关行商,好叫他们获取到丝绸、茶叶、棉布等日常所需,跟亲近建虏八旗的科尔沁各部,甚至和建虏八旗,都展开相应的攻势和对峙。
像这样的一种局势,倘若能在辽地保持数载,只需要数载,那强劲凶残的建虏八旗,就能被活活的耗死!
恰恰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辽西逐步推行撤卫设府,此事在传到京畿一带时,引起不少的非议和质疑,可在军机处这边却引得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