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父不如子(第2/3页)

“叔父可还是怨恨澄没有提前商议?”

司马子如摇头道:

“世子请勿疑虑,子如所思,不过是高王有子如此,纵使不愿篡国,大魏基业也将落入世子手中,世子日后是天下至尊,子如虽与高王有旧,却实在难当叔父之称。

“若世子念及与消难之间的情谊,好好待他,子如便情愿将这条性命卖与世子,无需以叔父相称。”

高澄展颜笑道:

“澄与消难虽无香火之盟,却有兄弟之义,必不会害他。”

司马子如见他眼神真挚,相信这是高澄的由衷之言。

高家父子只要不涉及权力争夺,还是讲情义的。

他也表态道:

“世子请放心,子如脱困之后,必上书为杜大夫求情,成全世子心意。”

高澄并不满足,交代道:

“为御史赋权之事,还请司马侍中代为上书。”

司马子如闻言不禁侧目,这人着实厚颜无耻,居然还让自己这个苦主出面,请求天子赋予御史权力。

但转念一想,还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九十九拜都拜了,不差这一哆嗦,于是也将这件事应了下来。

得了司马子如的承诺,高澄留下餐食,心满意足地离开大牢。

临别前不忘再次交代都官尚书,务必看护好狱中的司马子如。

都官尚书对高澄的态度心知肚明,坚持文明执法的原则,绝不使用刑讯手段。

十一月十六,主审此案的都官尚书回禀元善见,经过三天的调查取证,认定太中大夫杜弼弹劾司马子如受贿一事并不属实。

元善见有心命人复审,这时候一直旁观的高澄终于亲自下场。

他认为司马子如身为台阁要员,应有体面,既然查实无罪,何须再三受审,这又成何体统。

小高王发话,元善见只能下令释放司马子如,将其官复原职。

按照北魏官场规矩,接下来便是对太中大夫杜弼的倒算。

一整套流程还没开始,司马子如便向元善见上书,历数往日杜弼一人独撑御史台的举动,为他求情。

又谈及御史有纠察不法的责任,但因为这种因言获罪的旧例,致使御史台众人畏惧罪责,不敢言事,才有了如今吏治败坏的局面。

认为乱世当用重典,请求赋予御史风闻奏事之权,不以言语问责。

司马子如这番上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非高党大臣的强烈反弹,无论是否宗室,尽皆上言祖宗之法不能变。

没有人是傻子,在废除停年格,升迁只看政绩的时期,御史的政绩是什么,不就是纠察不法,弹劾官吏吗?

真要给了御史这么大职权,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是在养一条疯狗,就算这条疯狗咬起来不分人,但救命的药握在高澄手中。

高党勋贵被咬了,在狱里养上几天也就康复,非高党被咬了,不死也要脱层皮。

面对非高党大臣的反扑,尚书令高澄一面安排听望司操纵民间舆论。

另一方面对侍中李元忠、侍中高隆之等人道:

“司马侍中不计旧怨、一心为公,有臣如此,国之幸事,诸君当效其行。”

得到暗示的李元忠、高隆之立即上表支持司马子如。

有了这两位带头,高党与非高党就御史职权一事在朝堂对垒。

在高澄没有下场的情况下,两方陷入僵持,这时候民间舆论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今吏治腐败,在野士人、学子都看在眼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监察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在听望司的有意引导下,士人学子纷纷涌向阊阖门外,向天子请命,请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赋予风闻奏事之权,方便其纠劾不法。

而御史台众御史也纷纷上表言说昔日苦衷。

眼见群情汹汹,众人都将矛头指向监察缺失致使吏治败坏,高澄终于下场和稀泥,他一方面表态支持司马子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认为只因道听途说就要将官吏入狱待审,不止有失身份,更耽误政事。

于是上书天子,请求在赋予御史闻风奏事之权的同时,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将涉事官员解职收押。

并且调查期限必须明确下来,不能无限期拖延,影响官员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