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第2/7页)
俗话常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
陆路迁移到海面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纯亲王探索出来的海贸线走的人多了,无需朝廷费劲儿去维护,以后自然而然的大清百姓们就彻底熟悉、掌握了这条来之不易的海贸线。
且大清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出海的人多了,以后大清的海贸线只会更加多,海贸的路子只会更加广,到时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大清的实力会越来越雄厚,经过几代的积累,未必不会出现盛唐时万国来贺的繁荣场面。
坐在龙椅上的康熙,嘴角止不住地上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而在宫外的科学院里,纳兰容若、黄履庄、戴梓等官员瞧见船员从车队上卸下来的各种物资后,也是各个欣喜的险些当场一蹦三尺高。
纯亲王出海带回来的土豆、玉米和番薯竟然装了足足有十几马车!
十几马车的土豆、玉米和番薯与大清的人口比起来,虽然仍旧是杯水车薪不够看,远远不能让大清的每家每户都能拿到这种高产良种。
可这些种子待明年就会翻倍带来几十、上百车的种子啊。
有这十几辆马车的高产粮种做底子,想来不出几年,大清的老百姓们饭桌上就能吃到这三种食物了啊!
这对于黎民百姓们来说不就是天大的好消息吗?
站在水泥地院子里的黄履庄边用手捋着下颌上的短须,边弯腰搜寻着摆放在地上的各种西洋物资。
他看了一圈,等他直起身子时恰好瞧见一个船员从一个翻开的箱子里拎出来了一桶乳白色的液体,从船员口中得知这是从一种名为橡胶树上取下来的液体——橡胶后,黄履庄不禁来了莫大的兴趣。
他捋起袖子,伸出右手往桶里摸了摸,木桶表层的橡胶液早已凝固摸起来就像熬煮出来的肉皮冻一样,软软的,滑滑的,还很有弹性,已经足足研究了大半年为马车减震的黄履庄当即眼前一亮。
他年轻时就造过木质的两轮车,两轮车骑起来也会上下颠簸,他一直都觉得问题一方面是出在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上,另一方面就是车轮上。
对于天才来说,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就能大大刺激他们的想象力。
黄履庄目不转睛地盯着船员手里拎着的橡胶液,脑袋里疯狂进行着头脑风暴,若是将这橡胶加工,裹在他先前研制出来的两轮车的木质车轮上,车轮外面有一层有弹性的东西包裹着,是不是跑起来就会更快,也会少些颠簸了?
若是两轮车的车轮上能裹橡胶的话,那么马车、驴车、牛车的车轮上是不是也能裹呢?
无需太子的提醒,聪明又善于观察的黄履庄就下意识地将陌生的橡胶与熟悉的车轮联系了起来。
脑子中突然迸发出来的新灵感使他整个人都不由兴奋地浑身颤抖,他舔了舔嘴唇,拉着船员的胳膊询问道:
“小兄弟,这种橡胶还有没有了?”
看起来约莫十七、八岁,皮肤黝黑年轻船员听完黄履庄的问题,下意识扭头用手指着躺在车厢里根部包着土块的绿色小树苗,对着站在面前的黄履庄笑着解释道:
“黄师傅,这种橡胶液就是从那橡胶树上取下来的,那些洋人都叫这种橡胶树为‘会流眼泪的树’,纯亲王在当地的树商那里了解到这种橡胶树得种在温暖的地方里,我们本打算将这些物资搬到科学院后,就连夜将从海外带来的几种小树苗往南方暖和的地方运呢。”
黄履庄听到车厢里竟然还有橡胶树,橡胶树以后会栽种在温暖的南方,明白过来这橡胶液以后在大清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他再也等不了了,忙吞了吞口水,对着长得浓眉大眼的船员说道:
“小兄弟,你把你这桶橡胶液递给我吧。”
船员低头瞧了瞧盛在木桶里的橡胶液,虽然不明白黄履庄放着其他好东西不要,独独要这乳白色液体干嘛。
但他知道黄师傅是个有奇思妙想的能耐人,忙听话的将橡胶桶递给了黄履庄。
站在一旁不远处的戴梓将两人的对话从头听到尾。
他和黄履庄的研究点不一样。
黄履庄就像是古时候的墨家子弟一样,不拘思路,日常主要是钻研、制作各种实用的工具,例如能取暖的瑞光镜、会叫、会跑的木头狗、能骑行的两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