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6/7页)
兴泰之所以能成,那是因为地都是刘子岳的,种什么他说了算。而且风险也全部由他承担,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期间那些百姓都是有稳定的收入可以拿的,不管最后这些东西是卖出去还是烂在地里,都不会影响兴泰百姓的生计。
可连州就不一样了,没有人给底层百姓兜底,而且农户分散,这也会造成种植收割运输等成本的增加。
于子林听完刘子岳的解释,有些失落地举起茶杯:“是臣想得太简单了。”
刘子岳笑道:“于大人也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我这里倒是有个主意,你要不要听听?”
于子林感兴趣地望着他:“殿下请讲。”
刘子岳说:“官府不能强制百姓种什么,以免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但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刘记商行可以在连州府设一店铺,长年收购棉花,棉花的价格比稻米贵,这样能保证卖出去,百姓还是愿意种一些的,积少成多,累积起来就不一个小数目了,如此也可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
而且也不用担心当地百姓饿肚子。因为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会平衡好种植稻米和经济作物的数量,优先保证自己家的口粮,这可比官府一刀切地去推广要好得多。
当然,这事对刘记商行也有好处,扩大了原材料的来源。
于子林听完后,感慨:“殿下言之有理,在深入民间这块,臣远不及殿下。”
刘子岳才不会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还吃过亏,走过弯路呢。
“于大人言重了,区区雕虫小技而已,大人过阵子也能想通。改变这种事,应一步一步来,刚开始将步子迈小一些,摸着石头过河,若中间发现了错误也好及时纠正,切不可一步到位。”
“一步一步来,摸着石头过河,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殿下请受臣一拜。”他当即站了起来,冲刘子岳行礼。
刘子岳赶紧放下茶杯,将他扶了起来:“于大人,咱们是朋友,实不必如此。”
于子林含笑点头,坐了回去,神采奕奕地问:“殿下,只收棉花,甘蔗不要吗?臣听说你们的白糖也非常俏,一群人抢着要。”
刘子岳想了想说:“要是要,但甘蔗跟棉花不同。棉花百姓背到城里就卖了,也能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甘蔗相反,一根甘蔗就几斤甚至十几斤重,分量重,砍下来后只能放几天,运输极为不方便,若是时间长了发霉变质,制出来的糖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因此让百姓小规模地种植几分地的甘蔗不合适。”
不但甘蔗的品质得不到保证,良莠不齐,而且榨糖运输也是个麻烦。要想从这些分散的百姓手里收够到足够多的甘蔗付出的成本可不少,刘子岳手底下也没那么多人。
所以他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如果于大人想在连州境内种植甘蔗,我建议选一处地势平坦,距离官道不太远的荒郊野岭,鼓励百姓在农闲时去开垦荒地,然后将这片地方全部种植甘蔗,到时候我这边派人统一去收购,又或是按照兴泰开荒的办法,给他们工钱都成,至于盈亏的风险由我承担。过了三年的免田赋期,后期的田赋我折算成银子交予连州府衙。”
刘子岳手里现在有大把的银子,也不介意再在连州投资一波。
于子林仔细想了一下说:“可如此一来,风险都压到了殿下身上。”
“这点风险我还担得起。”刘子岳笑盈盈地说。
于子林知道他这一两年赚了不少钱,不再多言,只是拱手道:“多谢殿下,大恩臣铭记于心。”
刘子岳摆手道:“你别急,我还有一个条件。”
于子林笑道:“殿下请讲,只要能办到,臣绝不推辞。”
刘子岳说:“今年冬季官府的劳役能否改为修路,修从连州到兴泰的路,我可为修路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
古代百姓要服劳役,包括修路修桥修皇陵,筑堤坝等等,不但没工钱,还要自己带干粮上岗。
刘子岳愿意提供食物,已经算不错了。于子林没有意见:“可是可以,只是不知殿下想怎么修?”
刘子岳脑海里已经有了方案:“从连州城出来,先绕到甘蔗林,再通往兴泰。”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个时代都一样。于子林希望兴泰能带一带连州的百姓,但路不好走,棉花白糖怎么运到兴泰,怎么运到广州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