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3页)
还有一些人没有轮到上台,便写下一则则诗赋,讲述今日的平川,颂扬平川王的功绩。
期间,今上也曾派出金吾卫镇压。
金吾卫到的时候,学子们刚好说到那场轰动的“烈日映雪”事件。
金吾卫们不自觉停下了脚步,小声嘀咕着:“平川军在外杀敌打叛贼,我们却要把屠刀对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这叫什么事啊!”
我在做什么?
我真想一直这样下去吗?
——这是所有尚有良知的朝廷官员共同的想法。
最后,中书令带头,户部、吏部、工部三位尚书紧随其后,公然为楚溪客说情。
今上冷静下来,也意识到自己着了姜纾的道。
他虽然气得呕血,面上还要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声称是受了佞臣蒙蔽,于是在户部尚书的“委婉”提醒下,赐给楚溪客一个封号——
德。
这还是自前朝起,第一次有异姓王有封号。
平川德王,终将载入史册。
***
三月三,又是一年上巳节。
平川城,晨钟敲响,百姓们聚在城门口,或出城上工,或进城办事。
突然,不知哪里传出一个空灵的声音——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嗓音甜美,曲调婉转,如山间百灵,直入人心。
众人难掩惊艳,纷纷举目四顾,找寻这美妙歌喉的来源。
不知谁激动地大喊一声:“在城楼!”
所有人都齐刷刷看过去。只见一位身着山水衣的小娘子从城楼上一跃而下。
百姓们一片惊呼,下意识伸手去接。
没想到,那飘逸的羽衣只是轻柔地拂过他们的指尖,眨眼间,小娘子便在空中掠过一圈,又稳稳地落在了城楼上。
尽管她手中抓着一道彩绫,百姓们依旧觉得这等风姿,恍若天女下凡。
就在众人的视线被小娘子吸引的时候,城楼上再次响起一道清亮的男声——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一阙和小娘子的唱词一样,皆是出自前朝才子刘禹锡的《竹枝词》。
演唱者同样穿着山水衣,同样站在城楼上,和小娘子相对而立,歌声相和,仿佛一对神仙眷侣。
今日三月三,正是男男女女以诗词歌声表达美好爱情的日子。
百姓们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继而鼓掌欢呼。人群中一片沸腾。
其中不乏远来的客人,有惊喜,也有遗憾:“离家数载,好久没有听到家乡的小曲了。”
话音刚落,便有一段与平川话口音迥异的唱词响起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先秦时候的《越人歌》,歌者用楚地的方音唱出了楚人的风情。
那些听懂的已然泪流满面。
即使大多数百姓听不懂,也不妨碍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这悠扬的曲调和蕴含其中的青涩情意。
众人正沉浸在这酸酸甜甜的柔情蜜意中时,突然画风一转,响起一阵激昂的鼓点。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是汉代的《匈奴歌》,唱的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悲怆,是每一位边境百姓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
没有谁能比平川城的百姓更为感同身受了。这一刻,男女老少眼中皆是一片坚毅。
……
这些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口音的歌辞便是礼部的吏官们从那些年老的灾民口中听来的,除了民歌,老人们还传授了许多在书本、在官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歌,还有参军戏。
楚溪客命人把戏台搭在了城外,为的就是方便灾民观看。
除了戏台,还有一簇簇篝火,一口口大锅。
楚记的员工搬来一筐筐肉丸和火锅面,城中的百姓们则贡献出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城外的灾民们也没白白占便宜,把自家采来的野菜放进去,便是一锅用料丰富的“麻辣烫”了。
蔷薇小院一家人也悄悄搭了个帐篷,低调地混在百姓中间,一边吃麻辣烫一边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