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4页)

起初,楚溪客用毛衣针织,后来某宝有了那种手摇式织毛衣机,楚溪客就买了一台,大大地提升了效率。

毫不夸张地地说,一个圆圆的织毛衣机,十五分钟就能织成一顶帽子。

就是吧,那种塑料材质的机子很容易坏,常常需要楚溪客拆开来修理,修得多了,他就对立面的结构十分了解了,后来专门定制了一台实木的,果然就耐用多了。

眼下,楚溪客发给织工的就是这种他亲自参与改造的织毛衣机了!

为了让人灾民们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活计,他专门安排人在城门口来了个现场表演。

说实话,场面还挺震撼的。

开阔的城门口,不同的工人一字排开。

第一个人在用药草洗羊毛,第二个人在拿着毛刷进行第一轮梳绒,第二个人则是用滚轮机进行二次梳绒,他旁边还有一个人,把梳好的羊毛卷成毛条,然后是第四个人、第五个人……

从前往后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套织毛衣的流程了。

几千名灾民被分成了不同的批次,一批接一批地过来观看,看过一圈之后再选择自己想做哪个环节。

选好之后就到管事那里令牌子,之后就有人领着他们去跟着不同的师父学习。

有人犹豫不决:“万一我现在选了,之后发现学不会怎么办?”

管事噗嗤一笑,风趣道:“学不会或者不喜欢了那就换,难不成咱们棉纺厂还能打你一顿不成?”

众人纷纷笑起来。这恐怕是灾害发生之后,他们第一次如此放松的笑了。

有了管事的话,灾民们选择起来就快得多了。

中间也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

一位年轻的妇人,看看这个摇摇头,看看那个摇摇头,走了一圈下来,懊恼地说:“我这粗手笨脚的,可做不了这样的精细活儿!”

管事笑着说:“若不想做这个,可以去挖煤,用多出来的煤换工分也是一样的。”

妇人一拍大腿:“这个好,我没出门子的时候就跟我阿爹挖过煤,不比那些男娃差!”

然后,妇人就乐颠颠地跑到挖煤的管事那边去了。

有了她带头,更多人去报名挖煤了,其中大部分是男人。

之后,又有人细心地问了句:“织毛衣工分高,还是挖煤?”

管事道:“那要看个人做多做少了,同样的人,按照单个时辰来算的话,还得是挖煤高一些,毕竟辛苦许多,还危险。”

听到这话,更多男人脱离了队伍,去挖煤处报名。

说来起,今日过来围观的除了灾民和平川百姓,还有滞留在平川城的文人学子和商人。

棉纺厂用的什么机器,工人擅长的手法,全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人前,一点儿藏私的意思都没有。

这就是平川城的风度了,也是楚溪客的底气。

文人们在感叹,商人们在眼馋。

还有一位年轻的史官,奋笔疾书在记录。

他一边记录一边感叹,他的长辈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吐槽工作太闲,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有时候还要为了保命编一编。

自从来到平川后,他和堂兄弟们的话题完全不同了,这个吐槽今日写满了一本,那个说明日恐怕有两本,然后各自哀叹一声,去买手腕劳损的药膏了。

叹气归叹气,心里还是高兴的吧!

这套《平川志》表面是一套史书,实则更像军政、民生、风俗、地貌等各个方面的大合集。最重要的是,上到平川王,下到管田亩的小吏,没有一个人会干涉他们,必要的时候还会提供帮助。

幸运,并感恩着。

***

事情的进展比楚溪客预料的还顺利。

那些真心干活的人,全心投入了忙碌的劳作中,虽然辛苦一些,但充满希望。

楚溪客还从中发现了很多人才,比如原本就会做刺绣的人,或者自小学习的木匠手艺。

因为楚溪客总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下面的管事们也十分重视,每次看到有些技能的人都会积极上报。

虽说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吧,但也算结个善缘不是?毕竟,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被举荐的。

说起来,这件事倒提醒了楚溪客,下次再“偷人”的时候,要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筛选出来。

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渐渐地忍受不住,快要露出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