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2/3页)
最让他动容的是,他那幅隐晦地讽刺去岁雪灾朝廷不作为的画作——《树倒鸦死图》,竟然有人读懂了,并且和一首极有气势的边塞诗挂在了一起。
学子激动地走过去,看到几位气质不凡的郎君正站在画作前品评。
第一位郎君缓缓言道:“这位后生颇有想法,若加以培养,日后必成大器。”
第二位郎君语调温和:“忘书兄如何判断这是个后生?这等沧桑之感,更像位历经人世艰辛的老叟。”
第三位郎君声音清冷:“境界虽沧桑,笔触却稚嫩,入门不会超过十年。”
第二位郎君似乎不相信他说的,转头看向第一位郎君:“忘书,是这样吗?”
不等第一位郎君说话,第三位郎君就凉飕飕地瞥了他一眼:“严子君,你也差不多点儿。”
三个人说笑着走远了,洛阳学子傻在原地。
姜忘书,严子君,还有第二个疑似季清臣的郎君,这三个人无疑是太学、不,当今文坛上数得上名号的人物!
他们……夸他的……画了?
今日份的惊喜,远远不止于此。
第一天画展结束,主办方直接公布了当日的“官方遴选奖”和“百姓最喜爱的佳作”两个奖项。
《树倒鸦死图》就在其中,而且是更为专业的“官方遴选”。
这位洛阳学子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整个人仿佛陷在云雾之中,就觉得像是做梦一样。直到亲手摸到那块细腻莹润的砚台,他才终于有了一些真实感。
看着主席台上那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缘得见的大人物,年轻学子握着砚台的手紧了紧。
真正热爱的事,即便路途曲折了些,也要坚持下去。
颁完“官方遴选奖”,还有“百姓最喜爱的佳作”,这个就比较有趣了。
凡是前来参观的百姓,进门的时候都拿到了一个投票牌,只要看到喜欢的作品就可以投上一票。
原本很多百姓就是过来瞧瞧热闹,画看不懂,就觉得吧,这种走来走去、假装欣赏的感觉真不赖。
走累了就到院中的小亭子里歇一会儿,有暖烘烘的小火炉,还能喝上一盏免费的香饮子。
尤其是,还能投票!
从前他们遇到这些读书人都是躲着走的,生怕自己身上的泥点子弄脏了人家的学子袍,没想到有生之年还有机会给他们投票。
怀着某种敬畏的心态,百姓们选择起来异常谨慎,很多人都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才下定决心把票投给谁。
获奖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充满野趣的《牧童黄牛图》,也有意境深远的《华山论道》。
颁奖的时候,百姓们都过来围观,看到自己选中的作品被念出来,大伙齐齐欢呼起来。
那些创作者原本心里还挺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亵渎”了,然而此刻,对上一双双善意的目光,看着百姓们淳朴的笑脸,很多人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画画是为了什么?
孤芳自赏吗?还是借此成名?
倘若能画出让那些“不懂画”的人都喜欢的作品,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
后世研究表明,就是从这一年起,大昭国画的创作风潮开始发生转变——从前是树立一个权威,一窝蜂地模仿;自此之后,衍生出不同的流派,百家争鸣,各自繁荣。
有一对年轻夫妻,原本是闲来无事带着娃娃过来逛着玩的。
回家的路上,娃娃突然说:“我也要好好练习书画,将来请平川王殿下也把我的画挂在这里。”
男人笑着说:“学书画有何用,能赚钱吗,能做官吗?”
孩童想了想,说:“暂时不知道,但是,这个画展可是平川王殿下办的,既然平川王殿下能办,肯定有用。”
男人觉得有道理,哈哈一笑:“那就学吧!”
好在,如今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夫妻两个都在棉纺厂工作,赚来的银钱给孩子买些画纸颜料还是够的。
这一日,产生类似想法的孩童有很多,开明的父母也不止这一对。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平川城的风光、寻常百姓的生活、习俗与风物的变化,乃至大昭的大好河山,都会借助他们的笔一一呈现给后人。
这就是传承了。
***
画展总共持续了十日,每一日都有不同的作品展示,也会有新的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