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三人一起再度回到U型池的出发点, 沿着楼梯一路上去, 才一探头,就看见了已经热身结束,准备进行训练的孙烈和杭峰两人。

眼神对上,该打招呼吧?

算了, 何必委屈自己。

三人几乎一致地避开杭峰的目光, 走到了座椅上坐下休息。

杭峰和孙烈还没开始训练,范总还有些话要交代, 也在小凳子上坐下,三人坐了个等边儿三角形。

范总说:“……说再多也没用, 想适应场地吧, 冰的软硬度一点不一样就是天差地别,别莽, 先找脚感……”

这么一听,范总大概也在担心着杭峰急于证明自己怕他受伤。

职业运动员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伤病。

训练在进行。

国家队就那么些人,早就编了号,轮到谁滑谁起身, 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杭峰来了, U型池这边的教练训练的态度也很积极,这边眼观六路看队员的训练, 那边嘴说八方将队员们要改进的地方一一点出。

第二梯队的队员虽然和杭峰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也想有个好的表现,还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孙烈今天训练前的准备动作都比平时多。

杭峰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国家队这摊已经不算太活跃的水,气氛空前紧张热烈。

第二梯队男队员平均实力还是在三周半左右,偶尔能在最后一两跳完成个四周, 但技巧难度都不算高。

能在这里的已经是全国选拔出的优秀运动员了,至少从杭峰的角度看,他们的动作都很干净标准,而且都有潜力,随时可能进四周。

对比起省队樊立那些人,差距很明显的,有没有潜力和上升空间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每年呼呼啦啦百来号人到国家队集训,最后能选进的国家队的可能一个都没有,而这些人可是从省队里精挑细选选出来的。

眼看着又要到董杨三人,杭峰见董杨都起来了,还挺期待的转头看去。

结果范总说:“杭峰你先滑。”

杭峰“哦”了一声,也没多想,拎着雪板就站起身走了出去。

身后气氛有些浮躁,彼此眼神交换,又看向杭峰。

为啥?

董杨之前是孙烈,孙烈每次训练都第一个上场,董杨第二个,随后是另外两名一线,这是国家队队员在长期的训练里,自然而然形成的顺序。

最强的人先滑。

范总安排这个时候杭峰上场,所以他这是0号,还是1号?

其实都是小事儿,可现在国家队员的神经太敏感了,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能脑补出一场厮杀大战。

还挺希望队里的大佬们给杭峰一个“下马威”的。

也不是讨厌他,还挺钦佩他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雄性的好斗基因嘿,不争个你弱我强,压抑不住我四十米的大刀啊啊啊!

杭峰就在这群看好奇的、警惕的、也不乏一些友好期待的目光中,完成了他在国家队的一场训练。

滑出去。

第一个折返,半周。

第二个折返,半周倒滑。

第三个折返,半周正滑。

第四个折返,一周正滑。

第五个折返,一周正滑。

完成,滑完离开。

卧槽!

说是适应场地你还真就适应场地!

老子的纸都拿出来了!握紧的拳头让我这旺盛的雄性基因何处发泄!!

所有人。

包括孙烈,都有种一拳打出去,却锤在了棉花上的感觉。

这也太放松了,简直和纯滑没差别,你丫连板子都没抓好不好?这么多人看着呢,就来这?

杭峰回去就连范总都不知道说什么,只能问了一句:“感觉怎么样?有差别吗?”

杭峰说:“有些细微的差距,得多滑适应。”

“行,慢慢来不着急。”

杭峰回来的时候,排在他后面的孙烈已经滑完了,杭峰没看见他的表现,在和范总谈完后,只能去看国家队“二哥”董杨的水平。

董杨已经出发了。

一看就是卯足了劲儿的要表现,第一个折返就做了个偏轴的一周转体。

落地滑行再跳,一周半。

通过两次折返,速度上来了,第三个折返就上了两周的内转偏轴转体+一周的转体,还是一个双手的难度抓板。

“咻咻——”也不知道谁还吹了口哨,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