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殿下之五零(第3/5页)

就是公主自己,也能成为一国太后,享受尊荣。

何况,自卫城之战后,公主在朝中威望日隆,几乎到把持朝政的地步。

如果公主能离开帝都,将这一身本领用于渤海国内,不论是支持王子晨,还是做渤海国的王妃,公主必能在渤海国谋得一席之地。

不论怎么看,这都与朝廷有利,与太子有利。

于是,在诸人嘲笑渤海国异想天开时,秦太师沉默的没有发表意见。

待大家嘲笑完,秦太师已经安排好这一场舆论战。

先是孙国公上书,孙国公认为,渤海国地处极北,欠缺教化,故而总是发动军事武力,若能有贵女下嫁渤海国,教其教化道理,对两国邦交好处极大。

孙国公在朝一向比透明人还透明,尤其近年郑太后颁行《新贞烈传》,民风渐开,独孙家还恪守《旧贞烈传》的教育方式,现在峥嵘向上的人家都不大与孙家来往。

不过,也有许多旧式不得志家族很推崇孙家的旧规旧法,认为民风过于激进,于当朝并非益事。

孙国公这一上书,颇受嘲讽。

史太傅都觉着孙国公是不是疯了!

没想到的是,孙国公的上书带动了许多思想古旧的老臣,他们纷纷上书,认为朝廷应该郑重考虑与渤海国联姻之事。

渤海国宗室女嫁入皇室就算了,他们不乐意见到渤海野人血缘玷污皇室血脉。不过,公主下嫁的确有益我朝。

方尚书大怒,“我朝并未战败,焉何下嫁公主!”

郢王耐心解释,“下嫁公主并非屈辱之事,古时周天子也常以王姬下嫁诸侯,诸侯之女也常嫁入周王室,联姻自古便是友好邦交的证明。”

郢王思考过后,也认同公主下嫁渤海国有益两国邦交。

郢王还认为渤海王一介女流,血脉不正,将来渤海王位还是要交还到王子晨的后人手里。若公主能与王子晨结为夫妇,介时有朝廷支持,就是让公主掌握渤海国,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再加上荣烺对他这位王叔祖从不恭敬,屡有冒犯奚落,在朝也日益霸道,久而久之,未尝不会成为另一个女主干政。

这样的女子,倒不若外嫁,祸害别国也好。

于是,两相权衡,郢王竟非常赞成公主下嫁之事。

郢王还私下求见荣晟帝,说了自己的私心,“公主的确于朝廷有功,可公主行事太过霸道也是事实。公主甚至不欲收敛所行所为,结交重臣,笼络大将。臣说句诛心之言,陛下心软不忍加以限制,可再这样下去,公主权限过大,凌驾皇权,也会成为现实。

陛下,让公主去渤海国吧。凭公主的才干,必能为我朝搏取到更多利益。

老臣实在不想再见到另一位女主把持朝政了。我们明明满朝的忠臣才士,为什么一定要听女人的!”

“王叔想多了。公主对朕向来孝顺,对太子也恭敬有礼,并无不敬之处。”荣晟帝道,“朕只这一个女儿,如何舍得公主远嫁!”

荣绵初始也当个乐子来听,可渐渐的,他发现,这好像不是乐子。

因为继郢王上书支持公主下嫁渤海国后,郢世子也同样上呈支持公主下嫁的奏章。

此事一出,大家发现,郢王府是来真的。

正当此时,郑氏也上书朝廷,请朝廷允她与郢世子和离,她鄙其为人,断难再与之继续做夫妻。

她希望和离后,朝廷能送郢世子去服侍渤海女王,为正为侧,都是为朝廷尽忠。想来依王府忠心,郢世子是极愿意的。

郢世子被郑氏背刺,当下在朝丢个大丑,就要去找郑氏讲理。郑氏不会跟人拌嘴,把事儿委托兄嫂处理。郑家可不是跟郢王府玩笑,郑国公代妹和离,郑夫人直接到郢公府,把郑氏的陪嫁都拉走了。

荣玥倒是想跟父亲沟通一二,郢世子哪儿肯听她说话。荣玥把叔婶组织起来了,郢王府二爷也不想跟父兄对着干哪,荣玥说,“当初三妹跟陈侯说亲,陈侯的爵位当年殿下是说过话的。”

二婶是个明白人,为人义气,说丈夫,“旁的小事听父兄的还罢了,大事大非得明白。我也得上书,不然叫人说,姓孙的都糊涂蛋。”

于是二叔二婶上书表示,我们坚决反对公主下嫁野人,为啥让公主下嫁啊,完全没道理!

杨华也觉着大舅跟外公莫不是疯了,这都上的什么书,发的什么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