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人人有书读(第2/2页)

这个年代可没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条件,铁监能够提供三年免费教育,已经是了不起的德政。三年时间,应该学会一千多个字,会简单的数学运算。只要过了,就可以到铁监的学校去,按照个人兴趣和家长规划,进一步学习。一般的将来做工人,好一些的做技工,至于以后,就要看在铁监里的发展了。至于那些读经史做文章的,自然有国家体系的州学县学,将来去考进士,属于另一个系统了。

不能够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冒出头来,那就只能由家庭安排生路,与铁监无关。铁监缺人,不管是技工还是力工,都不会从被教育淘汰的人中招,宁可去外地招募。

铁监是工厂,严格说来不会管工人的生老病死。按照薪资体系给他们发钱,如何养家,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就连这里的营房,也是铁监资产,家里没有人在铁监里做事,铁监是要收回去的。

后世的各种保险、就业补助,诸如此类,铁监是没有的。那些待遇,严格说来是社会对参与人员的补助,是社会资源对特定人群的倾斜。形成那种体系,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过了无数的斗争和博弈,既不代表先进,也不代表必要。铁监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无人可及,能够提供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薪资,只要多发钱就够了。

从学校到道路等等基础设,已经不属于铁监工厂,而是地方官府事务。即使不在铁监,治下其他地方也会慢慢普及。只与地方财政有关,跟有没有铁监的身份并无关系。

哪怕有铁监,地方有丰裕的财政收入,铁监也仅仅能提供三年免费教育。初起阶段,一切都还好商量,三年考试不过,依然能够旁听,教室周围并不是禁区。实际上现在就有一些愿学的,因为超过了十二岁的年龄,不能入学,天天站在窗外听的。等到一切完善起来,旁听也是不允许的。过不了考试,又想继续学习,只能由家人请教师,到私人学校去了。

官方提供的教育,第一是要普及,第二是要公平,最公平的莫过于考试了。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不上,不上学并不一定就没有饭吃。公立教育的基础就是考试,因为资源不平衡,有学校好,也有的学校差。天资好,肯努力,自然就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不以此为基础,必然不公平,其他的公平都是假的。

以地域为基础,就有考试移民,这个年代的进士考试,后世的高考,这种人从来不少。把地域缩得再小一些,就有了学区房。学区房的房价高,只要时间足够长,好的学区房必然全是富贵人家,穷一些就活该要接受差的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资源本是社会公用的。

在考试中加入其他内容,便如太祖时让以角抵决定状元,必然会降低考试的意义。后世的什么体育加分、艺术加分同样如此,有专长到培养专长的学校去,不要混进一般教育里。

以考试决定公平,就一定要有其他教育体系进行补充,考试成绩代表不了一切。每一个阶段都有因为各种原因,或是不努力,或是其他原因,导致考试成绩不好的。过了时间,说不定就幡然醒悟,脱胎换骨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考不好不一定不是人才。那就要到别的教育体系去补上基础,再通过考试热门受下一阶段的教育。

用人同样如此,通过了某一级的考试,只是说明达到了那级考试的水平,说明不了未来。

其中的核心,就是免费教育是社会资源,首重公平。考试决定去留的弊端,由其他的教育体系来补足,而不是向免费教育里注水。

不管是铁监用人,还是这些社会基础设施,杜中宵一直都坚持这样的原则。营田和铁监,都是为了安排除役的拉纤厢军。营田实际上是分田,是因为厢军是朝廷养的,除役之后由朝廷提供生存手段。但他们的家眷和后代,并不在营田务的照顾之内。铁监同样如此,来到这里的,试用之后安排工作,不合适的到营田务去。营田务招募合适的人才,里面做事的人家眷并不会照顾。就如营区这里的各种副业,铁监只是提供一些贷款,他们的经营以及获利,铁监概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