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2/2页)
离开了牧场,杜中宵骑着马,带着随从,慢慢向不远处新建的火山县城走去。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带都开成了农田,土地平整,道路整齐,沟渠纵横,再没有了杜中宵初来时一片荒凉的景象。大路上,不时走过一辆大车,赶车人坐在车辕上,悠闲地赶路。
从一片荒原到阡陌纵横,这种变化让人有一种成就感,杜中宵颇多感慨。此时宋朝人口不多,除了江南、福建少数几个地方,到处都是荒地。只要组织得当,不应该出现缺粮的事情。对于地方官来说,杜中宵其实是个好榜样,照着他做的照方抓药,好多地方都能发展起来。
财政年年紧张,三司对民间绞尽脑汁搜刮,有许多原因。第一就是军队太多了,这么大的国家,一百多万正规军,相当于几十户养一兵。而且军队大多位于北方,北方百姓的负担太重。再一个物流水平太低,物资远距离调运的成本太高,运往边地的粮草,绝大部分浪费在了运费上。
与契丹和党项相比,宋朝人口和经济强得太多,若能转化为军事实力,按说一个打两个,也应该把他们压着打。可在火山军待了一年多,杜中宵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不说更加偏远的陕西,就以河东路来说,本地只能支撑十万军队。从外面运粮,两京一带运来,到地方能剩下十分之一就不错。更远的地方就全浪费在路上了。十万军队,对契丹和党项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看着路上偶尔行过的大车,杜中宵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不起眼的交通工具,其实对现在的宋朝非常重要。如果有发达的道路,大车可以一直到京城畅通无阻,河东路军队增加几倍不成问题。
即将离去,杜中宵回想起自己在火山军一年多的施政,其实花费心思最多的唐龙镇并不是最有意义的,营田务也不是。反而这为了配合唐龙镇的商业,初步发展起来的大车物流系统,给河东路西部的数十州带来最大的影响,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