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等了(第2/2页)

张岊笑道:“此事知军不需担心,既是我们的地方,守住了,哪个会说什么?自唐龙镇,到东边的偏头寨,本是我朝境土。因与党项作战,沿边兵力不足,才一处一处废弃了。唐龙镇是府州屏藩,如若为敌所有,丰州便就处敌兵锋之下,难以再建。那不只是一处寨子,把守的是数百里境土。东边的偏头寨遮蔽岢岚军,当并州道路,一旦废弃,岢岚军便要驻重兵防敌来攻。”

杜中宵大致了解过这一带的地形,对唐龙镇和偏头寨的地位有大致认识。理论上,黄河以东宋和契丹应该是以分水岭划界,但到底是哪条河,哪座山,则争论不休。而黄河以西,沟壑纵横,山间的几条道路汇交于唐龙镇,那里是数百里内的交通中心。

从偏头寨向东不远,有一道山梁,一直向南延伸,最后进入代州,与雁门关相接,是天然防线。实际上,这就是后来明长城的走向。控制了偏头寨,便就守住了契丹南下的道路,与雁门关相连,守住了关键的分水岭,对巩固大宋边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线,就是后来明朝长城的外三关。

张岊在这一带作战多年,任沿边都巡检使后不知多少次巡边,对那一带的地形了然于胸,比杜中宵更加清楚这两个地方的价值。宋朝不筑长城,是以天然林木形和禁地形成的榆塞限制契丹大部队,配合成体系的寨堡,守卫边境。一座军寨,往往能控制数十里甚至数百里的地盘。

杜中宵还是有些疑虑:“此事我们做得仓促,若是与党项和契丹发生冲突,朝廷不会认为我们是擅起边衅吧?西北刚与党项议和,若是打起来——”

张岊笑着摇头:“知军多虑了。自雁门关到偏头寨,自立国起,便是本朝境土。太宗皇帝北伐,在这一带不知发生多少战事。杨延昭守雁门,便是沿这一带布防。契丹人不守条约,不断南下蚕食,非止一日,朝中有识之士,谁不知其中害处?我们能够守住,于法有据,契丹人又能说什么?至于唐龙镇,那明确是本朝境土,来家世守之地。知军手中既有来守顺的侄子,以他之名,别人更加说不出什么。”

见杜中宵还有疑虑,张岊道:“今年年初,府州还有军兵深入唐龙镇以北,劫杀党项蕃部,朝廷也不过命其还回所掠而已。我们去守朝廷土地,岂会责罚?我是沿边都巡检使,此事我一力当之,知军尽管提供军兵粮草,支援我就是。朝廷若有责问,都在沿边巡检司衙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