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没过几天,朱翊钧……(第2/3页)

朱翊钧哈哈大笑:“可是我读一遍就回了呀。”

“那是因为你聪明。”

二人来到书房,去年没学完的孟子,今年接着学。

随着朱翊钧见过的人,看过的书越来越多,他对《论语》《孟子》上所说的某些内容就越不感兴趣。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什么?南倭北虏,不间断的进犯大明疆土,跟他们将仁义礼孝,他们也不听啊。

连王直这个走私犯都知道,从欧洲人那里购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自己的私人武装。

严嵩、严世蕃、赵文华……哪个不是从小饱读诗书,仁义礼智信张口就来,却丝毫不耽误他们祸国殃民。

朱翊钧曾经向冯保谈起过自己的疑惑,冯保告诉他:“这些问题,随着殿下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自会有答案。”

“不过在那之前,殿下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了你的想法。”

朱翊钧不懂:“为什么呢?”

冯保笑道:“因为围你身边的人都读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孔子。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讲自己老师的坏话。”

朱翊钧想了想,却说:“那有没有可能,其实他们心里和我一样,对有些观点也不喜欢,只是他们不说出来。”

“当然有这种可能,所以我建议殿下也别说出来。”

朱翊钧又不参加科举考试,随便学一学,看看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

不过小家伙记性好,张先生讲一遍,他自己看一遍,很快就能记下来。

上午读书,下午他就去找陆绎练武,有时候陆绎不在宫中,他也会找刘守有,如果两个人都不在,他就自己练,比读书刻苦多了。

长大一岁,朱翊钧也没有以往那么贪玩,他更喜欢看书了,什么书都看。

这天正好是朱翊钧每月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他来到正殿,就坐在嘉靖旁边,捧了本书读。

不一会儿,太监端了水果点心上来,平时一听见好吃的就迫不及待的小家伙,今日去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嘉靖放了奏章,好奇他在看什么,凑过去一瞧,他手里那本书叫《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这个名字,近些年来嘉靖时常在奏章中看到,胡宗宪、谭纶都提到过他,当年只是个小小的参将,如今由他亲自提拔为福建总兵。

这小家伙,还真的拿了本兵书煞有介事的看起来。

嘉靖问他:“能看懂吗?”

朱翊钧说:“看不懂。”

他看不懂可太正常了。这本书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是戚继光调任浙江的第六年,其中总结了他募兵、练兵、阵法、武器乃至武艺等各方面的经验,与东南沿海地形紧密结合。

别说朱翊钧这个五六岁的小娃娃,就算从门口拉一名锦衣卫进来,也未必看得明白。

嘉靖伸手:“拿给朕瞧瞧。”

朱翊钧把书递给他,嘉靖看了戚继光的自序,又往后翻了几页:“倒是个难得的将才。”

他又拿着书在朱翊钧脑袋上敲了一下:“看不懂就对了,你要学兵法,光看怎么行,得有人教你。”

朱翊钧嘟着嘴:“我也希望有人教我,我还给自己找了位老师,可是人家不愿意。”

嘉靖沉吟一声站起来,朝朱翊钧伸出手:“走吧。”

吃过点心,朱翊钧继续看书。这时候,司礼监呈上一封奏章,嘉靖看后大怒,挥手就把奏章摔在了地上,还让人去把徐阶叫来。

刚才祖孙俩吃点心的时候,还愉快的聊天。朱翊钧问起他那素未谋面的武学师傅什么时候才能到京城,嘉靖让他把稍安勿躁。

这才多会儿,看了封奏疏,就发这么大脾气。

朱翊钧好奇的捡起奏章,惊讶的发现,这竟然是高拱呈上的。

他是嘉靖钦点的,今年会试的主考官,而他呈上的奏疏,正是今年会试的题目:“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看到这里,朱翊钧心里有点小窃喜,他竟然能看懂会试题目,因为他学过《论语》,而这一段正是取自《论语-子张篇》。

朱翊钧抬起头,看到了黄锦,后者低着头,诚惶诚恐,不敢言。

而后,朱翊钧的目光落到了那个“死”字上,隐隐约约感觉到,或许这就是皇爷爷生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