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证据(第3/5页)
她也不认为陈思雨能用芭蕾赢了她一首经过时间考验的,好歌。
但当钢琴曲响起时,陈念琴不由的头皮一麻。
抬头一看,是轩昂,他坐在钢琴前,雪白的衬衣,藏青色的背带裤,侧影给灯照着,长长的睫毛在扑闪,他那双极富特色的,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翩翩起舞。
而他弹奏的,是陈念琴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曲目,那空灵中伴着喜悦的琴声,在一瞬间,就把陈念琴拉回了上辈子,面对着金色麦浪,蓝天碧野时的喜悦感中。那种喜悦随着琴声的流淌,不受控制的,在陈念琴的脑袋中浮现。
曲团侧首,对梅霜说:“这孩子弹的真好,叫我想起二十年前,我初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时的那个下午,蔚蓝的天,清凉的风,人人脸上挂着笑,战地食堂给我的米谷角儿,特别的香甜。”
梅霜点头笑:“这伴奏音乐确实不错。”
好的音乐,是能契合人的心灵,并勾起人们对于往昔回忆的。
当人们听音乐,或者欢喜,或者悲伤,人们听的是乐,想的,是自己的人生过往。
梅霜以为今天自己要看的是陈思雨的舞蹈,可一开场,她就被轩昂的琴声给惊艳了。
琴声渲泄着欢愉,陈思雨所展现的,是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的快乐。
她用芭蕾表达了一个初为人母的女人的喜悦,她犹如一只轻盈的鸟儿,又仿佛一只欢快的鸽子,又仿佛一朵没有脚的云,在舞台上轻盈的小跳,大跳,旋转,她和音乐融为了一体,就仿佛,整个人都是快乐的化身。
突然,琴声一转,台下的陈念琴心头顿时一阵咯蹬。
因为轩昂的琴声让她想起上辈子丈夫的拳头和辱骂,以及,被丈夫用拳头生生捶到流产时的心如灰死。
合着乐声,她的思绪从喜悦转为痛苦,难过,压抑,愤怒。
而舞台上的陈思雨,正在告别自己的孩子。
就算不知道故事背景,也不懂得欣赏芭蕾,但陈念琴看得懂这段舞,陈思雨表演的,是母亲遇到危险后,打算舍生取义,保护孩子,她在告别自己的孩子。
陈思雨是陈念琴的妹妹,也是她从小就按捺不住,忍不住要嫉妒的对象。
虽然从小,思雨哪怕只有一颗糖,也要分她半颗吃。
可陈念琴从骨子里就讨厌思雨,按捺不住的讨厌。
但在此刻,听着一声哀比一声的琴声,望着舞台上依依惜别了孩子,用各种舞蹈姿势,去表现一个女性的挣扎,无助,和试图反抗的勇敢时,她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了。
她被陈思雨的舞蹈给打动了。
而台下坐的每一个人,或者知道这段舞的故事背景,或者一无所知,但好的舞蹈就在于,当舞者开始表达,她就能牵动你的内心。
也是直到这时,主持人才开始朗读故事背景:1947年,年仅19岁的革命战士毛素美,在敌机空袭大后方时,为了保护战地医院的安全,挥舞着一条鲜红的围巾,吸引了敌机的注意力,挽救了战地医院,一百多人的性命,而她自己,则死在了轰炸中。
当轰炸结束,那个19岁的女战士仅存的遗物,只是一条,鲜红的围巾。
这是一段非常简单的,没有加任何修饰词的文字。
但是,当陈思雨展开那条红围巾,当她把黑天鹅的32圈挥鞭转,运用到这段舞蹈里,以表达那个招展着红围巾,以吸引敌人空军火力的女战士时,根本不需要修饰词,评委们的眼眶,就集体湿润了。
现场人并不多,可当音乐停止,当陈思雨站定,掌声如雷。
陈念琴也是直到大家开始鼓掌时,才惊觉,自己从一开始就沉浸在了陈思雨的舞蹈中,此刻,已经泪流满面。
梅霜再侧首,问陈念琴:“你觉得陈思雨跳的怎么样?”
曲团还在鼓掌,感慨说:“思雨的舞蹈,我们管都没管过,我也没想过她会赢,但她这段舞可太优秀了。”
许主任干脆跑前面,去看导演组商议结果了。
龚小明则陷入了沉思中:一边是她培养了半年的轩昂,一边是歌确实好听的念琴,两个同样优秀的作品,只能上一个的话,让她选,她都选不出来。
因为两个作品都太优秀了。
而梅霜,双目紧盯,依然在看陈念琴。
见对方不回答,再问:“你觉得陈思雨跳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