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7页)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即使卫孟喜把在水厂上班的事说得天花乱坠,说得有百利而无一害,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话都说出来了,几乎是带着恳求的语气,也没有一个村民同意。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其实不愁工作,自从搬到山脚后也早就不以务农为生了,所以在他们心目中,多一个水厂工作机会其实跟现在的状态也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给私人打工,收入没增加多少,但赔偿款却只能拿到三分之一,不划算。
大大的不划算。
区政府和街道办的人也是唉声叹气,他们看得比村民看得长远,增加三四十个工作岗位,能为区里解决一批就业,他们当然高兴,而一想到以后这些有了工作的村民都不容易出去惹麻烦,也有利于大局稳定不是?
可村民却只看得到眼前的三百万,副区长看不过意,也跟着苦口婆心劝了半小时,可村民们就是不为所动,到最后,就连接待处那位老爷子都给气伤了,跺着脚说这些村民目光短浅。
赔偿款有花完的时候,但得到工作就能细水长流的稳定的拿工资!
什么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卫老板都说得一清二楚了,真心诚意的劝了半天,他们还是冥顽不灵。
“罢罢罢,他们不听便罢,今儿把合同一签,以后后悔也没用。”
都有大领导这句话了,区里和街道也不再做无用功,反正今儿这些村民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卫孟喜于是就这么看着他们,面上平静无波,其实心里倒是松了口气,她之所以要把这个方案放在后面说,其实就是存了心不想让他们选择的,只是怕落人口实……这样,她把能想到的优惠补偿都说了,以后如果有无业游民再来扯皮,她就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自己明明给了他们选择,是他们不要而已。
开设水厂不是做圆珠笔,有人使坏最多就是坏几支,坏几个批次,浪费一点成本就行了,矿泉水是喝进肚子里的,还是要专门走出口的,要是真的被里面的工人使点坏,那完全有可能出人命啊!
她必须在一开始就把这些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反正钱是可以给的,但不能现在爽爽快快拿了钱,几年以后回头又来要工作!
钱和工作,她貌似是给了两个选择,其实是拿准了村民的短视和贪婪,必须让他们选钱,也只能让他们选钱。
于是,就在所有人的期盼下,当场把合同给签了。
这个合同,不仅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签,而是在户口簿上的所有人都必须签字,小到还在吃奶的小婴儿,大到已经百多岁的老人,不识字也必须由家庭成员代签,这光签的合同都装了满满一车!
卫孟喜的速度也快,签完合同的立马就能发钱,硬挺挺的百元大钞就在面前,她也不给街道办和村里那些小领导搞二次分配的机会,直接自己当场按人头分,按着户口簿上的名字,用总的二百万除以总人数,就是每个人该得的。
至于想要临时把户口迁回来的,想要赶紧怀孕多增加一个人头的,您歇着吧!
忙了两天,村民们拿到钱,一个个喜滋滋的,区政府收到一个专门送上门的招商引资政绩,也是美滋滋,一场原本可能会引起很大波动的事,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平息了。
韦向南和黎安华现在对老板的佩服那真是五体投地啊,回去路上一个个给她不要钱的吹彩虹屁……嗯,当然,只有黎安华而已,韦向南人家是惜字如金的。
因为只有他们知道,在理合同的时候,老板明确把承包内容和时间拎出来研究过,她这三百万买来的不仅是水源,还有附近五百亩的山头,虽然现在看着没种粮食,只是算森林,可合同上可是说得一清二楚,以后山头作什么用,只要不违法乱纪,任何人都不能干预。
更何况,年限是七十年。
这些字,是正正规划写在合同里的,可村民们谁会看?谁又有耐心听老板解释呢?一口气拿到他们三辈子也挣不来的钱,这就够了。
未来七十年,只要没有不可抗力的出现,那整整五百亩森林,就是老板一个人的。
你就说吧,他们老板不精,谁才算精?罗秀那老小子,只配给老板提鞋。
本来今年也该到文具厂分红时间了,但现在厂里生产任务重,又刚扩大了规模,扩招了工人,改进了设备,卫孟喜和侯烨都一致觉得分红可以暂缓,所以她现在的存款就只有三百五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