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3页)

看来接下来朝堂要有一阵动荡了。林锡如此想,很快敛了心绪,和全英作别,进门复命去。

当日午后,礼部尚书王知节奉命进宫,诧异地发现,除了他,还有十余名官员同时受召而来。

众人彼此暗地打量了下,发现都是“自己人”。

这个所谓的自己人,是指在朝堂上完全忠于绥帝的一批官员,凡是他的命令,都会无条件服从。论类别,其中御史台占了半数,毕竟这是第一个被绥帝大刀阔斧改过的机构,七成都为天子喉舌。

但王知节的存在,还是叫他们稍稍吃了一惊。

王知节出身王氏,虽然只是旁支庶出,但毕竟还是王家人。何况,王氏刚出了那桩事,被陛下小惩大诫了番,没想到他也在其内。

各自拢袖拱手,有序入内拜见绥帝。

众人以为,陛下传自己来是有天大的密事要商议,指不定涉及朝堂地方势力更迭。但绥帝一开口,所有人都露出惊讶和不赞成之色,随着他的话语和吩咐,眉头慢慢凝起,露出沉思模样。

不得不说,绥帝口才也极好,条分缕析,不论是讲道理,还是掺以利诱,都把他们渐渐说服了。

这场小议事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时辰,众人各自领命离开时,天边已有昏黄霞光。

王知节慢慢步下台阶,忽然问:“明日是甚么天气?”

“晚霞行千里。”长随抬首随意瞧了眼,“应是个大晴天罢。”

“是了,是这个道理。”王知节喃喃有声。

希望明日,朝上诸位同僚的心情也一样晴朗才是。

**

翌日,天高云淡,日丽风清。

上早朝的官员们穿过大殿前的广场,同相熟的同僚交头接耳说话,步伐都较为轻快。大约从半个月前起,陛下恢复早朝后心情就一直比较好,堪称和颜悦色,即便有人犯了极为明显的错,都能得其宽容以待。

王氏牵扯到了江南道一带的案子,起初他们还以为陛下会拿出对待卢家的雷霆之势,俱是严阵以待,没想到陛下是口中重重拿起,手里轻轻放下,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惩罚。

不少人便在想,看来陛下知道前阵子同世家闹得太僵,影响到了朝政,终于决定暂缓了。

这是好事,在大部分人看来,亦是明智之举。

照常议过一些国事,费了小半个时辰,殿内只余小声议论之际,忽有一名御史上前,高声道:“臣有一事启奏。”

绥帝颔首。

“先皇驭龙宾天之际,我朝对内朝纲不稳,对外兵祸频发,以至人心动荡,民生不安。思往日东突厥来犯,常使先皇夜不能寐,若非陛下御驾亲征,边疆黎民百姓仍无安稳之日,我大绥有今日富足安定之日,全赖陛下龙威……”吹捧了绥帝好一阵,让其他人听得暗地好笑之际,御史终于表露本意,“陛下登基三载有余,身侧侍奉之人却至今无一。臣每思及此,便捶床捣枕,难以安眠。陛下为国为民宵衣旰食,以至如今仍孤苦伶仃……”

说着,他竟当真抹泪两三颗,“请陛下怜惜臣等,早日娶妻立后,既安臣等之心,也使江山社稷,后继有人。”

言下之意是:陛下,臣要催婚啦!

不知情之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再看上首的绥帝,竟难得没有面露不虞。

要知道陛下登基的第一年,就有人提过这事了,往后几乎每隔一两月,便会有臣子上谏,哪个不是被陛下以别的事由驳斥了一顿。时日久了,他们也就明白,陛下是暂时不想立后纳妃呢。

正好那会儿有几桩大事,百官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绥帝抵触得明显,此事就几度不了了之。

不是没人记得此事,是想寻个好时机啊。

绥帝沉吟一声,“依卿之见,可有推举?”

众人双目几乎噌得亮起,感谢天,感谢地,陛下竟肯商议这事了!

不待那御史答话,立刻有七八人争先恐后地站出列,一声声“臣谏言”说得高亢有力。

当然,那位永延轩娘娘之事,知道的人不在少数,但这是娶妻立后,自不可相提并论。

群臣七嘴八舌,金銮殿立刻变得闹哄哄,便是和市井百姓吵闹也没甚么两样。

终于有人拔得头筹,还道:“臣早有准备!”

他从怀中取出奏本,得意洋洋地说自己一直把这本折子揣在怀里,就等哪天陛下想通,随时可以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