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2/3页)
赵妧愣了一下,定睛看她:“你们都认为我没有能力为父皇绣出一幅绣品,对吗?”
刘司衣低头不语,她的好姐妹许司衣本来答应了杜仲晏会想办法让公主改变心意,但是无论怎么做都没有万全之策,见她绞尽脑汁,刘司衣于心不忍,便一大早来请见公主,决定揽下所有罪责,对公主说出实情。
“哎。”原以为公主会生气,怎料她大叹了一口气,又听她十分无奈地说:“杜仲晏说得对,是我自不量力,明明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完成一件自己并不熟悉的事,却还要一意孤行,我应该早些跟你学刺绣,不该一时兴起,刘司衣,你起来吧,继续补线,若你得空,把剩余的寿字也都绣完吧。”
刘司衣万万没想到,眼前的这位昭华公主虽然是圣上的掌上明珠,受尽宠爱,可她像陛下一样深明大义,没有恃宠而骄,也没有因别人的过错而苛责任何人。
*
赵妧妥协了,只有她妥协,才不会连累他人为她担惊受怕。虽然她没有亲自完成那一面团花寿字图,但好歹也绣了几朵花,倘若问起来,她也算是参与了。
绣花劳心费神,看书点茶却能陶冶性情,没有摆弄针线的这几天,赵妧打算提升自己的点茶技艺。自从之前在景福殿被景隆帝点评过后,赵妧其实一直心有余悸,想要找周司仪再多讨教一番,可惜周司仪风湿发作,腿脚不便,没办法上门,后来派了手底下的女史前来指点。
赵妧没有因为来人是女史而看轻她,从头到尾时刻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反复发问,负责教授她的罗女史也很用心把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她,比如需注意火候,候汤不宜过久,也不能太早,熁盏需热透,否则茶末不浮,调膏注汤不可过于心急,茶末与注汤要有一定的比例,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最后击拂不能过猛等等。
这些点茶的奥义周司仪也曾与她指点过,她原先练就得也比较熟练,那天一定是她心系雉哥儿的事,才会发挥失常。
现在经过罗女史指点后,赵妧先请她示范一遍,自己再取了另一套茶具开始点茶。
在这期间,杜仲晏来了。
杜仲晏进殿的时候,正看到赵妧在用茶罗罗茶末,她神情专注,将罗细后的茶粉放入罗合,请罗女史看一眼,罗女史点头,示意茶粉匀细,可用茶匙取之放入茶盏。
杜仲晏静静地站在殿中,就这样看着赵妧专注于点茶,他没有错过她的每一个动作与神情。虽然她心思单纯,在某些事上有些迟钝,甚至有些愚蠢,但是一旦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会全身心地投入,一如此刻,一如前世对陆徴言死心塌地。
“杜仲晏,你来了正好,快来评评我点的茶。”赵妧因此次点茶没有发挥失常而被罗女史夸奖了,心情愉悦,看到殿中久站的杜仲晏后,愉快地唤他近前。
杜仲晏依言上前,与赵妧行礼后,又与罗女史互相行了一礼,随后认真察看赵妧黑釉盏中的茶汤茶色,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与一旁罗女史点的茶不相上下。
“如何如何?是否想饮?”赵妧期待地看着杜仲晏作出赞许的反应。
“臣先饮罗女史这一盏。”然而出乎她的意料,杜仲晏非但没有夸赞她的点茶技艺,而且还冷落了她用心点好的茶,赵妧失望极了。
“哦,那你饮吧。”赵妧微微不悦地说。
杜仲晏先饮了罗女史的茶,回味一阵后,又请罗女史另用一盏注汤,去除口中茶味,再饮赵妧的茶,品评道:“较先前已有进步。”
杜仲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他并不是第一次饮她点的茶。
“只是这样?”赵妧还像期待他多点评一些,想来还是对不善言辞的杜太医期望过高了,找他来点评,真是失策!
“嗯,就这样,茶已饮,臣该给公主把脉了。”
赵妧撇了撇嘴,有些赌气似的把手伸了出来搁在杜仲晏面前,杜仲晏不是不懂她的小心思,一边打开药箱,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圣上若能饮一盏这样的茶,必然龙颜大悦。”
“真的吗?”她忽然恢复神采,直视杜仲晏。
杜仲晏点头不语,示意她把手放平,赵妧把手搁在点茶用的茶几上,一面由他把脉,一面看看罗女史,又看看他,才发现他气质儒雅,也懂些茶道,与司茶的罗女史似乎也挺般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