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二一(第2/4页)

都说秦王政不过是名傀儡,如今真正掌控秦国的是秦相国与太师夫妇二人。

正是因为秦廷上的秦王政少言,讨论仿佛由吕不韦主持大局才会出现这种谣言吧。

但同为国君,时至今日亲自见到了秦王政,韩王然终于惊觉这般谣言错得离谱。

秦王政不是没有抉择权,他早在步入秦廷之前,当下讨论的一切就已经有了答案。

不露情绪,仿佛给了臣工发言的余地,也许这就是韩国一败涂地的原因之一。

韩王然暗地握紧拳头。

他抬起头,王座之上的秦王政若有所感。少年国君不过是轻轻抬手,而后秦廷的讨论声便立刻消失殆尽。

“我以韩王之身请降,愿入秦为质。”韩王然开口:“如此,虽韩国为秦国藩地,但也是没有国君。秦王可立我儿公子安为王,为秦监管、治理韩国。”

韩王的话语落地,李斯立刻站了出来:“臣以为不可!”

“不妥吧。”李斯说:“留一个韩王在咸阳,又立一个新的,这才是真的没什么区别。”

“尔等所言在韩用秦臣、征秦兵,设立秦国的学堂。”韩王悲怆地反驳道:“难道还不够吗?我之所以出言,无非也就是希望秦王给一个虚名,能让我儿保护好在韩余下的王室,给旁人留个好去路!如此,也可彰显秦王仁义守信,怎就不妥?”

“韩国不需要这么一个虚名,寡人也不需要。”

秦王政冷淡地回绝了韩王的要求。

但一言过后,少年国君又道:“你入秦为质,可以。另立新君,也可以。寡人甚至可以给新君一部分实权,允新君参与国事。”

韩王闻言,难以置信地瞪大眼。

如此宽厚,这可不是秦王政的风格!

“但——”

果然还有后话。

秦王政继续道:“公子安,寡人觉得不合适,换一个吧。”

韩王:“……那秦王以为谁更合适?”

直到此时,王座之上的秦王政,终于扯了扯嘴角。

少年人给了韩王一个几不可查的笑容。

“寡人可送公子非回新郑,”秦王政坦言,“立公子非为代王。”

韩王脸上的表情,由震惊,转为了然,而后停留在深深的悲哀和自嘲之上。

“明白了。”

他有气无力道:“原来秦王早有准备。”

偌大的秦廷,文臣、武将数都数不清,其中任何一人站出来,也许都有着让六国为之惧怕的功绩。

可要说谁能懂秦王、乃至秦国的心思和政治主张,大概这其中谁也比不上一个韩国的公子非。

公子非为存韩入秦,奔走上书,不惜以死明志。连秦王政的一杯鸩酒都没叫他改变立场。

于韩,他仁至义尽。

如今大厦倾颓,一个惹秦王不快,韩国依然有从藩国彻底灭国的风险。

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救一名已死之人了。

此时送公子非上位,他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是不得不为秦国卖力。

甚至,秦王愿意冒着公子非会举事反秦的风险这么干。

韩王扪心自问,他没有这样的底气,亦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胆识。

而且这样的筹谋,早在几年前秦国攻韩就开始了,那么……

恐怕不是秦王一人的安排布置吧?

作秦篆,推广度量衡,赠送书卷、纸张,如今的韩王才明白昔年的公子非为何对此斤斤计较。而这一切的创始人——

韩王猛然回神。

都说秦廷是特殊的,因为秦王的王座之下,始终有一臣位列文臣武将之外,与国君一样面对群臣。

而且这一臣子还为女子,她就是夏阳君。

可是……

韩王这才后知后觉,眼下的秦廷,夏阳君并不在。

她去哪儿了?

…………

……

同一时间,函谷关。

“送到这儿吧。”

廉颇勒紧缰绳,掉转马头,看向身后的赵维桢。

老将军似是嘲讽,也似调侃道:“韩王入秦自行请降,你身为秦国太师,竟然不上朝?”

赵维桢忍俊不禁:“听说过上朝不能没有国君的,还没听说过上朝缺了哪个臣子就不行的。那天塌下来,自家长辈要走,也得送一送。”

廉颇嗤笑出声,但笑过之后,写满皱纹的面孔中却浮现出几分震撼。

不是为赵维桢亲自送到了函谷关,而是她一句话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再有权有势的臣子,那也是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