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征西将军又来共襄盛举了(第2/3页)
而“流马”的使用,已经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褒斜道出武功水、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屯兵,才临时发明的,为的就是“褒斜道的栈道承重能力、宽度连木牛都承受不了,所以只能临时设计一种比木牛尺寸更小、压力更小的运输器械”,这才有了流马。
所以诸葛亮的每一种工具,都是为一条具体的路量身定做的。你可以不信《三国志》对其机械原理的记叙,但不该连其使用环境、研发背景一起怀疑。
李素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甄别选择,相信了《三国志》对木牛流马研发背景需求的描写,所以他造独轮车的一开始,就想好了要便于车子“想装两麻袋就装两麻袋,想装一麻袋就装一麻袋,同时确保两种装法都能平衡”。
如此一来,他相当于是站在个诸葛亮的肩膀上,用一种独轮车同时完成了木牛和流马的两种道路任务,不用再设计一遍缩水版以免压塌栈道了。
谁让李素有“通用化/模块化”的朴素理念呢。
具体在栈道运输的路上,李素也只交代了一点:让所有推独轮粮车的士兵,一定要扶着车辕把手的远端,让人和车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同时前一辆车和后一辆车走的时候要留够安全间距,比如至少相隔两丈,严格得跟后世驾照理论考试似的。
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防止人和车站在同一块木板上,导致栈道木板承受的压力过大塌了”,自然也防止了“后车车轮跟前车的人对相邻木板施压”。
有这么严密的物理学设计,哪里还需要单独弄流马。
徐晃、典韦看了李素的栈道行军调度,走出没几十里,就连连赞叹:“都督真是无所不知,第一次在栈道上行车,居然也丝毫没有出险,栈道的木柱居然连嘎吱作响都没有。”
李素毫无骄矜之色的沉稳说道:“不要松懈——还不是我让你们把甲胄交给士兵背负、人也不许骑在马背上只能牵着,否则说不定马蹄子就把栈道踩得作响了。”
典韦嗡声嗡气地哼了一声:“都督自己还不是骑马。”
李素:“我瘦啊!我的马也瘦啊!所以压力小啊。算了,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再说,走到险要路段,我也是下来牵马的好不。”
至少在那些容易摔下山摔死的危险路段,李素从来都是下马步行的,哪怕驻个拐杖省点力,或者让小兵搭把肩膀帮他扛轻几十斤负重。文官嘛,没办法的,真步行两百里还不要了他的老命。
第一天走到天黑的时候,部队还没到可以休息过夜的山间乡村,只好打着火把继续赶路,强行军到临近午夜,总算在谷中找到一片开阔地,栈道也暂时结束了,看到了村落,军队就露宿了半夜。
步兵行军正常一天只能前进五十里,主要是得带粮草辎重。但李素这次出兵没让部队带铺盖和帐篷,因为正好夏天也不怕冷不怕露天睡,所以可以快点,加上粮食也少,即使算上栈道的行军速度减益,依然可以每天走七十多里。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速度,李素还是不太满意,毕竟他是按照“董卓已死”来做预案的,总想捞更多,所以抢时间很有必要。
当晚宿营,李素就吩咐:“今儿我观察了半天,后军辎重粮车队也掌握如何栈道行军了,不用咱亲自督导。公明,你留一个曲军侯督办粮队,按每日六十里行进,两天后到太白山中最后一处出谷前的落脚点驻扎即可。其余不带粮食的部队,把日行速度提升到一百里,两天后我们就要赶到郿县!”
徐晃很是惊讶:“这么急?就差这么一两天么?就算可以赶到,十足疲惫不利于作战啊。而且主公的精兵都在成都和南中训练,汉中这边的都是屯田兵,今年春耕的时候都在种地,夏天农闲了才稍作训练,这样的士卒更怕强行军对体力和士气的消耗。”
李素:“这是命令!我自有我的顾虑。我们只是佯攻做做姿态的,打不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打探到真正、确凿的敌情!”
徐晃也就本着军事角度劝两句,见李素抬出“除了军事你都不懂”的姿态后,他立刻闭嘴了。
李军师李都督肯定是有别的政治考量吧。
“遵命!”徐晃干脆地接受了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