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大义名分(第2/3页)

董卓击退曹操之后,有了充足的撤退时间,就让吕布好整以暇细细搜刮,把雒阳周边所有先帝诸王后妃陵墓一座也别放过,把值钱的东西仔细挖干净。

同时,董卓还嫌弃雒阳宗庙各处礼器沉重搬运不便,坟里挖出来的陪葬铜器不值钱又不好用不吉利,就下令把太庙等处礼器和所有出土铜器全部熔铸成新铜钱,还表示到了长安之后,要把西都陪祀的礼器也全部铸钱。

与此同时,因为皇帝已经在移驾去长安的路上了,而如今三辅之地的防务还在车骑将军皇甫嵩之手,董卓也害怕皇甫嵩趁他本人还留在关东跟诸侯打仗的时间差,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董卓就用天子名义把皇甫嵩先召到雒阳,改任为执金吾。然后才放皇帝出潼关至长安,不给皇甫嵩可乘之机。

这里面的时间差是足够的,因为皇帝移驾行动是很慢的,历史上后来献帝东归,从195年6月走到196年7月,才从长安回到雒阳。这次从雒阳去长安,走上三四个月也很正常,估计年底才能入关。

皇甫嵩此前是车骑将军,改任为执金吾明显是降职了,但这么魔幻的命令,皇甫嵩为了愚忠的名声,还是接受了——原本的历史上,此刻皇甫嵩的官职应该还是左将军,但董卓一样把他降了好几级,降为“城门校尉”,皇甫嵩都去了。如今车骑将军降执金吾,降职幅度还不如左将军降城门校尉呢。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苦劝,说这种时候去了雒阳肯定会遭遇不测,但皇甫嵩不听,依然坚持上路。

皇甫嵩的行为,与原本历史唯一的蝴蝶效应差别,只是他被当初答应灵思皇后的“保护万年公主就藩”的密旨所束缚(是李素转述的口谕),所以决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离开三辅之前把万年公主的安全确保一下。

皇甫嵩就派密使到南郑,鲁肃接报后又快马去江州,在江州通知到了李素,让李素千里迢迢北上跑一趟。

因为李素当时接到信时,赵云已经被刘备派出去了,周泰也跟着关羽去了东线,李素就匆匆只带典韦一人,快马北上。

……

李素是九月下旬,快马加鞭赶到陈仓城,见到的皇甫嵩。

“末将李素,参见车骑将军。闻车骑将军有召,星夜兼程而来,不敢有误。”

李素至今还是使中郎将衔,故而在皇甫嵩面前以军职自称。

“不必多礼,此番前来,目的你也知道了。我很快就不是车骑将军了,不用跟一个老朽计较。”皇甫嵩今年刚刚六十岁,距离李素一年前见到他时,却头发都白了不少,显然是忧虑所致。

李素当然也要再劝一句:“末将所见,与令郎相同,还请车骑将军三思!”

皇甫嵩一摆手:“此事不必再说!我已年过花甲,诸子皆不成器,唯求以忠义汉臣之名了此一生,你们这是坏我晚节!董卓若果然倒行逆施至恶贯满盈,自有天谴诛之,不缺我一个老朽出力——

伯雅贤侄素知天命,或许在你心中,刘益州早已被视为匡扶汉室的中兴之主了吧。不知后世修史,会如何写我皇甫义真,呵呵呵……”

苦笑之中,充满悲凉,但又夹杂几分豁达。

李素摇头叹息:“既如此,我多说也无益——时间紧迫,请车骑将军与我们同行回长安吧,我们边走边谈。”

皇甫嵩目前在陈仓,坚持回雒阳,中间必然途径长安。他在拿到董卓以天子名义的召见诏书后,拖了大半个月,拖到李素快马赶来,已经很不容易。

两人也不矫情,皇甫嵩就带着亲卫兵马,李素也带着典韦和五百骑护卫,一起沿着渭水东去。

路上要走两三天,李素也趁机多了解一些外部世界讨董的近况,乃至和皇甫嵩交流对董卓暴行的认知。

李素知道历史上董卓就对太学、太庙、皇陵各处祸害,自然要跟皇甫嵩一一说起,尽量让皇甫嵩多忌惮一些董卓,也让皇甫嵩为了保护长安三辅、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做点布局。

李素的劝说效果不是很好,但潜移默化说得多了,总有一些收益。

比如,在第二天走到郿县的时候,李素骑马跟皇甫嵩深入聊了“董卓熔铸朝廷礼器为新钱”的话题,皇甫嵩便是叹息不已,还爆料了一些他知道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