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两章合一(第2/5页)
这国子监里有几人是真心为了孔孟圣贤的学问来的,那些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奔着仕途而来,又怎么会愿意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只为了去海外宣传先贤们的学问呢?
对此弘晖觉得自己有把握,他见祭酒的态度已经软化下来,当即保证道,“只要大人您许了我们进去,我便能让他们同意出海去讲学去!”
见他这么自信,这老祭酒也想见识一下这位弘晖阿哥的本事,他沉吟片刻,然后抬起眸看向眼前的年轻人,“行,今日你尽管进去,至于能不能说服他们,那就看你本事了……”
弘晖在来国子监的路上,就已经从德伍与乌智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这国子监的消息,比起那些满蒙联姻贵族的子弟,这国子监是真的有外国人,除了周边藩属国高句丽、安南等国外,还有俄罗斯的学子。
如今的俄罗斯可不是一个老实角色,在东北那一块小动作不断,甚至在康熙早些年,还与清朝士兵在黑龙江那一带打起来过,虽然当时没让他们占到便宜,但是沙俄当时也只是暂避锋芒,实则一直暗中蛰伏想要寻找合适的时机。
草原上的准噶尔一部叛乱不断,其中就有沙俄从中寻机造势的缘故,从顺治时期到如今的康熙上位,清朝与沙俄那边交手过好些次,还擒获了不少战俘。
对于俄罗斯战败的战俘,虽然已经对清朝投降了,但是康熙对他们压根就不放心,直接将他们押送到京师,将这些人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而为了展现自己的仁爱宽厚,康熙对于这些投降的战俘没有进行赶尽杀绝,而是安排他们与清朝的百姓进行婚娶,想要使其彻底归顺下来。
康熙对这些人恩威并重,不仅给了俄罗斯战俘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到了京师后不仅有吃有喝有住处,还给安排了娶媳妇,甚至还能像八旗士兵一样能领到俸禄,不过这些人也不是吃白饭的,康熙将他们整编到镶黄旗旗下的独立一支佐领,将其称为阿尔巴津人,平时主要从事一些文书翻译的工作,大多数在理藩院任职,而理藩院正是清朝用来处理与外国交际的地方,可见这些人也算是物尽所用了。
如今的阿尔巴津人差不多就是当初那俄罗斯战俘与清朝百姓结合生下的后代,他们的子弟也会进入到国子监学习满汉的学问,可见这国子监反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里面的学生除了满汉两族的外,还会有其他国家以及民族的,平时也会接触到不同国度的习惯与文化,在适应度上比旁人都要强几分。
但是就像那老祭酒所说那般,这国子监里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本着仕途而来,那些外族之人,也都是出于政治目的才会来京师学习。
可又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进士进入仕途,这国子监里也是有不少人他们的学问压根就不可能有走上仕途的一天,那弘晖如今提出的讲学对他们而言同样是条出路。
这国子监也是有不少二世祖,他们平时读书不行,完全是靠着家中养活,但是这些二世祖等到成家以后,若不是长子那能分到的祖业与家产都相对比较少,他就不信这些人当真都甘愿就此沉没下去。
弘晖心里的计划越发明朗,他将乌智与德伍招了自己身边来,三人凑近,弘晖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托出,如今既然已经说服了老祭酒,乌智与德伍想要进这国子监不是难事,弘晖如今不过是叮嘱他们一番,但他自己却不打算进去,而是要转身去胤祉那里。
就如同先前所分析的那样,他能说动这国子监里一部分学生出海讲学,但是这些人多是二世祖出身,不能真指望他们能有多少学问,真正负责讲学的人,还得另找旁人,而这项任务找胤祉正合适。
弘晖其实是非常想将他这个三皇伯扔到海外去讲学的,他都能想象得到,若是能将一个郡王弄到海外去讲学,到时候肯定会有一大批学子都愿意奔赴跟随而去,但是不用尝试弘晖就已经知道这条路肯定行不通,就算他口才再好,康熙也压根不可能会将自己亲生儿子去涉险出海,而且还是去西洋那么远的地方。
为此弘晖只好遗憾地退而求其次,既然胤祉不能亲自去出海,那就为他交出一支优秀的出海讲学队伍吧。
对于主动找上门来的大侄子,胤祉心里一点也不欢迎,而等听完弘晖说完此次的来意后,胤祉更是差点被自己口中的茶水给呛到,“咳咳咳,你、你说什么?你让我去给你弄一支出海讲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