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宋老丁的家国天下
过江!
当然那么宽的鸭绿江不可能游过去。随着一声令下,上千工兵立即忙活着筑建起了浮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
几千年来,别说是临时筑建浮桥,在许多地方还有长年累月使用的浮桥,所以对于筑浮桥,国人根本就是轻车熟路,不过只用了半天的功夫,一座由几十条小船搭载木板组装而成的浮桥就出现在鸭绿江上,宽达丈许的浮桥横跨两岸,尽管根据命令第二天才过江,但是当天就有一镇骑兵到了对岸,在对岸构建纵深警戒,为大军过江作掩护。
而与此同时,平虏军上下都在为过江做着最后的准备,尽管大家都知道,朝鲜是大明的朝鲜,但是对他们而言,朝鲜仍然是异域。
明天就要出征了。坐在帐篷边,宋老丁有一口没有一口的抽着烟袋,尽管他是平虏军的一员,可他和其它人不一样,他是流民!
流民,对于弃家舍业离开河南老家的他来说,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了官军,他甚至想过自己可能会成为匪寇,看着饿死的媳妇,吃着人肉的时候,他不止一次的想过——只要有带头造反,他肯定会跟着造反。
反正横坚都是死。
死!至少那样,不至于饿死。
但一路上,却没有胆大的带他们造反,那些胆大的、力强的能不抢他们,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就那样吊着命,眼瞧着快饿死时,他带着儿子进了山东的地界,在安置所里终于吃上了几顿饱饭。再然后,他就到了工地上,在工地上任劳任怨的干着活。
修路的时候,他没有工钱,可却有粮食,粮食足够他和儿子吃的。几个月下来,儿子甚至还变胖了些。
而那时候,他和其它人一样,每天都在那里想着另一件事——去台湾。
台湾不同于河南,那里一年到头雨水充足,就像江南似的,有几十亩的水田,种上几十亩稻子,打个一两百石粮食……
那日子可就舒坦了。
可是现在呢?
突的一下子,他就成了兵。
成了兵!
哪怕是直到现在,他还是觉得有些恍惚,毕竟,是压根儿就不在他的计划之中。
“老哥,一年三熟啊!”
突的,旁边传来一个声音,是孙铁匠。他叫什么名字,他自己都不知道,小时候被人叫“小铁匠”,长大了,他爹老了,他就成了“孙铁匠”。
“啊?”
“我听人说啊,河口城,一年能三熟!”
“什么?”
“河口城啊!”
孙铁匠咪着眼睛说道。
“从台湾往南一千里,也就是几天的水路,然后就到了河口城,咱们世子爷在那天了个新城,比台湾还好呢,河口、河口,知道什么河口吗?”
就着宋老丁的烟袋点着烟袋,孙铁匠乐呵呵地说道。
“河口,就是大河口,到处都是河,那样的地方还能旱得着?一年能三熟,一亩地能收七八石粮食……”
种种与河口城有关的传闻,孙铁匠的口中被道了出来,他也是流民,这些都是在他在安置所、在工地上听说的。
也正是这些传闻,让工地上的流民对“海外的鱼米之乡”充满了各种想象,那怕是他们习惯了种旱田,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想象着海外的富庶,想像着大米饭管饱、管够的日子。
那可真是好地方啊!
可是那样的好地方,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要排队、要等上一些日子才能有去那里的船。
他们为什么不再等下去?不还是因为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说将来,咱们要是到了那,种上五十亩地,那日子得多舒坦啊!”
瞧着孙铁匠的那副模样,一旁什长伍扬哼了一声。
“铁匠,你就做你的白日梦吧!”
“白日梦?怎么就是白日梦了,有人都去过那了……”
孙铁匠正在辩白时,伍扬用手一拍枪身,然后轻哼道。
“瞧瞧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就是想过那样的日子,也得先打完仗再说,到时候,那可就是一两百亩军田,岂不比你说的那些强?”
“可不是,军田免赋,军户免差,这样的好事,也就只有咱们平虏军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