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市井之中

咸阳城,国子监。

嬴吉诛曹猛之后清洗朝堂,凡是依附于曹猛的官员大多都被黜落,国子监也不例外。不过他还没有来得及选拔官员将官子监的空缺填满,北军之乱就暴发了。与诛曹猛只限于高层动荡不同,北军之乱完全破坏了咸阳城中的秩序,国子监中的太学生们逃的逃死的死,只余实在没有去处的小猫三两只还呆在这里。

司马亮掌权之后,对国子监倒是分外重视,在他短短的任期之内,先后三次巡视国子监。他的夹带之中人物众多,因此很快就用出自名门世家的大儒将国子监里各种职务都占据了,对此北军四校尉没有任何意见。故此国子监算是司马亮时期咸阳城中少数还能够正常运转的朝廷衙署,九姓十一家的子弟乘着原本的学子散落在外,纷纷加入进来充斥于其间。

司马奂便是其中之一。

出身三川司马氏,虽然与司马亮的亲缘关系已经远得出了五代,但毕竟还是三川司马氏的子弟。他少以聪慧闻名,故此颇受司马亮的看重,在选拔子弟入国子监时,最后便补了其人之名。

不过司马奂在国子监倒没有成为风云人物,与其余司马氏子弟轩昂腾跃不同,他在国子监相当低调,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除了与少部分同窗往来之外,几乎都不出大门,一心闭门苦读。

但今天,他难得出了门。

穿着一身儒服的司马奂特意给自己戴了一顶高高的帽子,穿了一身唯有仪典之时才穿的衣裳,佩着剑,缓步行于国子监之中。

国子监了院子里,太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个个都是义愤填膺的模样。司马奂听得有人在捶胸顿足地叫骂,还有人在痛哭流涕,更有一些出自九姓十一家的学子在串连勾通,号召太学学子都去伏阙上书。

“嬴氏世代之恩,岂可弃之!赵和身受国恩,如何可行纂逆之事?我等当与之当庭抗辩,不可坐视其悖逆如此!”

“对,赵和此前为国屡建功勋,原本可以青史留名,我等当谏之,勿要晚节不保……”

司马奂听到“晚节不保”四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说话的太学生恰好看到他,见他笑了,当即道:“司马明德,你也赞成我,对不对?”

司马负忍不住又笑了,他看了那太学生一眼:“兄台方才说晚节不保?”

“正是。”

“可是兄台难道不知道,赵和此时才二十余岁,若以星变之乱为其生辰,他如今二十五岁尚且不到,比起你我年纪都要小,正值少壮,何谈晚节?”

那名太学生顿时愣住了。

别的听到此语的太学生也都停住讨论,然后面面相觑。

这些年,赵和做的事情太多了。

哪怕远在大宛大败金玄大单于的事情还没有传来,咸阳这边的人也已经对赵和的名字耳熟能详,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太学生更是能将其功业一一例举出来。

无论是在嬴迨、晁冲之的政变中力挽狂澜,还是将嬴祝废黜,或者是以少年之龄担任稷下祭酒、山长,拔除浮图教在齐郡的势力,亦或是奉清河和亲,以三十六人诛犬戎使团,夺取西域一国,再到找回失散多年的北州,先后击败犬戎的三位单于,甚至诛杀金策单于——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青史上留下姓名,可赵和却部做了。

而且这么多事情,都是赵和在短短的不过十年的时间内完成的——与其相比,众人虽然年长些许,却寸功未立。

“或许我们可以再以功业激之?”那名太学生也知道自己所提的“晚节”有些荒唐,当即又想到一个说法。

“呵呵,还有什么功业比起帝王更大?”司马奂笑了两声。

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在这听这群人胡言乱语了。

因此他甩开那名太学生,径直走到了国子监的门口。

回头望了一眼国子监,他便决然出去。

出乎司马奂的意料,咸阳城的街道之上人比起此前要多。

原本他以为,经过这一番动荡之后,早就受到过教训的咸阳百姓,若来不及逃离咸阳,也会缩在家中不出门,但今日街头巷尾,都有不少行人。普通的咸阳百姓生计,仿佛并没有受到这次突来的风波的影响,一切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