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劝说(第3/6页)

“这是局势稍安,一些人便忘了金人兽行,以至于渐渐不耐吃苦的缘故。”吕本中终于插了句嘴。

而赵玖心中微叹,面上却无多余反应,只是轻轻颔首:

“有点这个意思,但也有东京经济恢复物价上涨,使周边钱粮变得不值钱的缘故,尤其是冬日,沿河老百姓每日捣冰,耽误了多少农闲时去城内帮佣做事的机会,自然会生怨……不过,捣冰肯定还是要捣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何况一旦北伐成了,此事便也消了……当然,说起此事,朕倒是起了个别的念头。”

说着,赵玖瞥了眼刘晏,后者会意,御前班直们也主动扶刀排列,将原本随行的一些本地官员、水军低阶军官往后‘推’了一‘推’。

而留在赵官家近前的,刘洪道以下诸臣,即刻肃立,张荣怔了一下,看了左右人反应,也赶紧叉手而立。

“朕的意思是,可提前做些准备,若是忽然封冻,就反其道而行之,过河捅女真人一刀,以攻为守……”赵玖正色吩咐。“不求胜果,不求缴获,只求惊扰对方,然后全师而回。”

听得此言,刘洪道以下,许多人不免一怔,但旋即醒悟,便是张荣都晓得,赵官家此举恐怕不是为了军事缴获,而是因为张宗颜刚刚渡河败了一场,要以此提振士气。

一念至此,张刘以下,众人纷纷赞同。

而果不其然,赵官家领着几人又在河堤讨论了一番,最后乃是让刘洪道这个兵部侍郎兼都水监掌握了这种行动的统筹权力,乃是要他居中联络御营各处部队、协调选择战场,甚至有权力进行特定的军事物资储备。

事情就这般议定,但让张荣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往后几日,明明已经巡河妥当的赵官家却根本没有挪窝的意思,只是在河阴枯坐,居然一直熬到东京那里杨政判了斩立决,外加贵妃亲叔叔和大理寺丞一起被流放的文书送到……这似乎真就坐实了赵官家是专门出来躲事这个说法。

但是,这种看法也很快便消失不见了,因为赵官家在亲手批复了这些判决后,依然不动。大冬天,这位官家居然就这么带着零零散散几个近臣和一千兵马,在一个造船场旁的军营里窝着了?

真就是窝着了,连几十里外的郑州都不去,宰执们试探性邀请官家回銮也不答应,这就搞得很多人都有些慌乱起来……

毕竟嘛,说一千道一万,别看什么三大案谁不给谁脸的,可官家此番西北之行到底是灭了西夏,臣妾了契丹与蒙古,收复了许多州郡吧?

他的威势是有增无减吧?

谁是君谁是臣总没变吧?

这种情况下,赵官家跟个老虎似的在距离京城不过一百多里地的河边窝着,谁能睡好觉?

而终于,随着这位官家匪夷所思的沉默与等待,第一个撑不住的人终于出现了。

十一月十一,一个毫无意义的日子,原本往下游绍兴例行巡视的张荣张都统实在是忍耐不住,于这日晚间突然折返,主动求见官家。

官家虽然已经脱了鞋上了炕,却还是立即选择召见。

“官家,俺不是想瞒着官家,实在是捱不过义气,但想来想去,若是不给官家说,其实也算是负了义气,而且还有个不忠……”张荣一进来便说了些匪夷所思之语。

而听到这些,正在炕上躺着听吕本中念邸报的赵官家只是一挥手,后者便立即会意,直接放下邸报与几名甲士一起出去了。

而赵玖此时坐起身来,却还是没有言语,只是直接在刚刚吕本中所坐的炕上空位拍了一拍,乃是示意刚刚进门的张大头领坐过来,全程并无多少惊愕之态,仿佛早就猜到对方回来一般。

“官家果然是如尤学究说的那般,早就知道了。”张荣将门口让开,待吕本中出去,本能往前数步,却中途醒悟,停在了炕前五六步的距离,然后插手一叹。“俺也知羞,就不去坐了,站着挺好。”

“朕知道,却也不知道。”赵玖也没有为难对方,且大概是知道对方性情,言语不免坦诚的过了头。“朕跟你说实话吧,朕在河阴主要还是在等人,并不是专门冲着你来的……”

张荣微微一愣。

“但朕第一日到这里,就也知道了你张大头领应该是有事瞒着朕,否则以你的豪气,何至于见着朕的时候全都束手束脚,上了河堤,连叉个腰都不敢叉的?必然是觉得自己有了些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