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未来计划(第2/2页)
那时候国产品牌开始遍地开花,有的甚至走向国际,达到一流品牌的水准。
不过想想办服装厂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自己哪有能力筹措到,叶纤红打了退堂鼓。
男人们刚才还在讨论可行的方案,说着说着话题就偏了。
从虞城的企业,跳到各自的现状,于是有人叹起了苦经,说自己没有钱用,连车子也买不起。
这时候国外的车企开始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全民骑自行车上班的场景,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早期的个体户和下海的机关人员,赚钱买了车,开始过起了有房有车的富豪生活。
这些情况在京城和深圳尤其普遍,很多年轻人受不了诱/惑,甚至考虑不顾家里长辈的劝阻,弃政从商。
在座的人,大多数因为得不到家族的资源,所以外表看着光鲜,实际上手里没几个钱,从商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甚至肖东灿也动过这样的念头。
叶纤红记得,九十年代初确实刮过一阵下海风,特别是今年,据说有十二万人辞职下海,有一千万人停薪留职。
不过这股风潮并不长久,公务员这个特殊职业,越到后面越吃香,甚至出现千人万人争一个职位的地步。
想想也容易理解,在政府部门工作时,虽说是在做“服务”,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别人来找自己办事儿。而创业时,只能到处求人。跟留在机关的同事朋友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不如他们。
特别是下海的人里,很多人创业只是赚了小钱,算不上成功。而公务员的工作,旱涝保收,体面又有尊严。
于是又掀起了回归体制的浪潮。
叶纤红没有去劝阻他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重生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长远的眼光。
这时候的机关工作人员,还不叫公务员,待遇也一般,当然更没有公务员法。
既然这样,倒是可以提醒他们私下赚些钱。
他们每个人都有后台,如果投资一些公司或者商铺,再找个信得过的代言人替他们打理琐事,那不是解决手头紧的麻烦了吗?
如果这些人展开合作,说不定几年后,能搞出几个跨国公司,甚至五百强公司,那就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