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谎言(第2/3页)

当然说人见人爱是夸张了。

陆云六岁的时候分裂出了第一个人格,她怎么可能清楚地知道“人见人爱”的准确定义?

“阿阮是有原型的。”

兴覃镇上有个与陆云同年纪的女孩,姓阮,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四代人就出了这么一个女孩,基本上要什么有什么。

如果去调查陆云的过往,不深入了解,只看档案的话,会发现她很普通。

父母俱全,品学兼优。

但事实不是这么回事。

陆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她的故事很普通,乍听起来好像也不怎么痛苦。

一个父母打工的留守孤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嫌弃她,只能跟着守寡的姑姑住在一起。

问题是这位姑姑去世得太早了,陆云还没有完整的心智去承受这些。

六岁的陆云,蹲在姑姑的灵堂里,听着亲戚们争吵,看着那一张张毫不掩饰地写满嫌恶的面孔,默默地低下头。

从那天之后,她忽然从沉默寡言的性格变得嘴甜,爱笑,很让人喜欢。

但这是邻居的想法。

邻居能东家给一件旧衣服,西家给一口饭吃,但谁家想多养一个没血缘关系的女娃呢?

陆云六岁多,快要上学了,上学的学费没人给她出。最后是兴覃镇的老厂长,把陆云跟另外一个孤儿张乐一起接到家里,供他们上学。

原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陆云的心理创伤会逐渐愈合,阿阮也会慢慢消失。

但是幸福宁静的时光非常短暂,而不幸如影随形。

张乐与陆云在放学途中,一辆司机疲劳驾驶的大货车,撞飞了路边的栏杆,张乐也被卷进了车轮底下。

这一切就发生在陆云眼前,她也因为头部撞伤进了医院,养了半年才好。

司机就是厂里的,家里也拿不出钱,只能去坐牢。

陆云出院的那一天,老厂长被查出了癌症,半年之后就去世了。

老厂长没有正式收养过张乐与陆云,只是看这两个孩子可怜,遗产自然是被亲生子女瓜分了。好在老厂长生前做了安排,把陆云托付给了学校的一位女教师,还给了一些钱。

女教师姓胡,很有能力,经常去别的地方拉赞助,她就是胡琴人格的原型。

兴覃镇是个小地方,没有孤儿院福利院,胡教师为了这些不是孤儿却跟孤儿没什么差别的孩子留在了这个地方,有些孩子比陆云的年纪还小,胡教师管不过来,只能托付给最聪明懂事的陆云。

陆云小时候很崇拜胡教师。

但是一群小孩的矛盾太难处理了,陆云分裂出来的胡琴人格,只是对胡教师的模仿。

胡教师是个好人,却不是儿童心理学专家,一群孩子闹矛盾就是哪边人多站哪边的。孩子嘛,今天打架明天和好,不闹腾就行,至于谁受了委屈,谁对谁错,实在没精力去搞清楚。

陆云知道钱是有限的,她两次跳级,十三岁就初中毕业了。

但这让她在孩子里的人缘越来越差,最后几乎被孤立了。

兴覃镇上有个大婶,看这些孩子太可怜,就过来帮了一把,做一些缝补衣服烧饭买菜之类的琐事。

大婶心好但是嘴坏,看到哪个孩子犯错就要骂,形成了谁做的多就错得多的奇怪循环。

陆云被骂得最多,其他孩子也嘲笑她,她不能承受也无法理解这种境遇,又一次分裂了人格,这个人格会沉默的做家务不会发任何牢骚。

陆云初中毕业的时候,胡教师遇到抢劫,因为不愿意松手放开钱包,被捅了七刀,抢救无效去世。

胡教师照顾的孩子里面,年纪比陆云大的,都没上高中,直接出去打工了,像是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兴覃镇。

陆云年纪太小,打工打不了,继续读书又没钱,直接被耽搁了一年。

县里来人采访胡教师的生平,发现了一群没钱上学陷入困境的孩子,登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些年纪小的孩子被收养或者安排到其他地方的福利院,陆云则是得到了一笔助学金,去了县城的寄宿高中。从此陆云就靠着打工与奖学金继续生活。

受歧视是免不了的。

那些同情的目光,更让陆云难堪。

因为她是“没人要”的孩子。

无处不在的同情,比歧视更能摧毁人的心智。

陆云有亲戚,父母双全,但是她举目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