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老残(第2/3页)

王崇烈却说:“今天才知是帝师所租,我认为30吊足矣。”

王崇烈竟然自刀10吊钱。

李谕笑道:“哪有这样的东家,我既然认了,就是这个价格。”

王崇烈还想再谦让一下,李谕坚持说:“汉辅兄不要再争执了!”

价格越高,崔老三的佣金就越高,他立刻拿出契约:“你们认识的话,最好不过。”

签好契约后,刘鹗说:“此地喝茶太不过瘾,如若帝师不嫌弃,到我府上,我们共饮几杯如何?”

一旁的王崇烈说:“老残兄对于餐食一事懂得很,不管是江南菜还是北方菜都拿手!”

刘鹗确实懂生活,他写的《老残游记》虽然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但此书在批评官场之外,也包含了不少晚清的生活万象,其中不少地方就提到了饮食。

谢煜希并不认识他们,感觉也不是教育界中人,也不想饮酒,所以没有一同前去。

刘鹗在作家、金石研究家之外,还是个商人,手头很阔绰。

进入刘鹗在北京的宅邸后,刘鹗吩咐下人:“把家中最好的酒,最好的酱肉都拿出来,今天来的是最尊贵的客人!”

刘鹗租下的宅子很大,在大厅中坐下后,又见到了借住在他家的两人。

刘鹗对他们说:“一起来吧,难得见到帝师本人。”

然后给李谕做了介绍:“这位是沈荩,这位是吴士钊。”

两人给李谕拱手行礼:“见过帝师。”

“不用多礼!”李谕笑道,然后对刘鹗说,“老残先生就像古时的孟尝君,家中还有门客。”

刘鹗叹道:“都是有才却不如意之人,他们当年都参加过新党,也附和过维新运动,但结果吗……”

参加过维新运动的如今大都不尽如意,难怪如此。

李谕说:“早晚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刘鹗说:“沈荩在日本人的报纸《天津日日新闻》做一名记者,也是经由他的建议,我准备继续把那本残卷写完。”

刘鹗说的残卷自然是大名鼎鼎的《老残游记》。

刘鹗就是这一年开始动笔,不过最初只是为了资助一个朋友连梦青,当时他难以维持生计,刘鹗知道他不愿意直接受人钱财,于是打算写一本小说送给他,连载后赚点生活费。

不过最初并没有写完,后续的连载就是在《天津日日新闻》,署名“鸿都百炼生”。

刘鹗家的伙食真是好,如今北方最好的厨子大都来自山东,刘鹗宅邸中就有一名山东大厨,他本人又非常了解山东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人异常尽兴。

沈荩也算是个报人,自然知道李谕大名,赞道:“帝师精通洋人才懂的高深数理科学,真乃科学第一人!”

李谕纠正说:“科学并非是洋人才懂。”

沈荩却有些无奈道:“维新已败,除了帝师,恐怕真的只能洋人才懂。”

李谕说:“肯定不会这么悲观。”

沈荩说:“事情恐怕比想象的还要悲观。”

“为什么这么说?”李谕问。

沈荩又喝了一口酒,借着酒劲说:“提前告诉诸位也无妨,我已经从可靠的途径得到消息,朝廷要和俄国继续签订《中俄密约》,将东北之地让于沙俄!”

刘鹗和王崇烈惊道:“怎会如此?东北是龙兴之地,焉能拱手让人。”

沈荩说:“明天我就会将此事的原稿登诸报端,让全国人都好好看看!”

几年前,李鸿章在途经俄国时,与沙俄秘密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就是《中俄密约》。俄国由此将东三省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趁机修建了铁路。

此后,沙俄得寸进尺,直接出兵入侵东北,并强迫盛京将军增祺签署《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将东北三省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

但慈禧再傻也知道东北是满清的“命根子”,拒绝签署《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并将增祺革职查问。

沙俄见清廷不肯就范,遂与清廷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答应分阶段撤军。

但在条约签署后,沙俄却一再拖延撤军进程,并提出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妄图继续霸占东三省。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下,慈禧太后最终竟然还是选择了被迫妥协,决定以秘密签约的方式答应对方的全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