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突如其来的想法(第2/3页)

徐寿的大名肯定大部分都知道,毕竟是登上过历史教科书的人。

他曾经与华蘅芳于安庆内制造局造出来一台蒸汽机轮船,也就是黄鹄号,这艘船其实还是木制的,只不过动力用了蒸汽机。

但仅仅凭借草图与一日的参观就造出来,的确不简单。

只可惜后来没有发展下去。

徐寿是个化学家,最出名的贡献应该就是元素周期表里各种元素了:元素名称基本都是他翻译的,确实很到位。

当然也要感谢朱明王朝,为了起名创造了那么多带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

如今只要是学过化学,无形中就已经用到了徐寿的贡献。也是蛮厉害的,毕竟影响的人太多了。

他的儿子徐建寅也是一名化学家,只不过名气弱了一点。

张之洞说:“我们的汉阳钢药厂准备研制一种无烟火药,他是在制造过程中不幸遇难。”

李谕惋惜道:“原来是因为火药,的确太危险。”

现在所有国家都在搞火药,但这东西确实不太好搞,稍不留神整个实验室都能炸飞,所以诺贝尔成就才那么大。

徐建寅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为科学事业牺牲的科学家,值得记住。

到达汉阳铁厂,李谕发现面前场景还是挺壮观的,厂房遍布,烟囱林立,规模确实不小。

大门外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汉阳铁厂”四个大字。

李谕有点好奇,问道:“张大人,如今铁厂产能有多少?”

张之洞对此很自豪:“现在每年可以产出生铁五万吨、钢近三万吨、钢轨一万多吨。”

这话听在李谕耳朵里并没有什么震撼效果,汉阳铁厂以后演变成了武汉钢铁集团(后来重组到了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的年产能那可是五六千万吨级别。

如今没什么钢铁,但以后已经到了产能过剩的地步。

不过汉阳铁厂出来的东西质量确实很高,厂里也一直有卢森堡等国的专家,产品和西洋各国比一点不差。甚至2012年时还发现国内有铁路还在用1902年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跨越百年依旧坚挺。

李谕觉得有点纳闷,其实就目前看,汉阳铁厂的规模已经没有问题,也挺成功,不知道还让他来干什么。

李谕只好说:“这种成功的模式倒是可以推广到全国。”

张之洞说:“我也有此意,但所需资金甚具,不见得当地督抚愿意投入;就算愿意投入,也不见得有矿藏。”

李谕想想也是,中国虽然铁矿石储藏量很大,但绝大多数都是贫矿,开采冶炼难度都蛮大。

汉阳铁厂初期投资就达到了500万两,后来又不断追加,而且是向日本借贷追加,总投资太大了。

现在还真是有钱的地方没矿,有矿的地方没钱,非常矛盾。

清政府如今对地方又没有多少统御能力,根本没办法整合资源。

李谕问出心中问题:“张大人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之洞望着铁厂说:“这就是我让你来的缘由了,吾虽然没有学过西洋科学诸科,但通过建厂,多多少少了解到了冶炼行业。几年前,学堂的学生有人留学归来,给我带来了一种薄如蝉翼、光泽耀人的金属,其名为铝。我大为震撼,原来钢铁也可以这样。”

李谕一惊,他绝没想到张之洞竟然挺超前。

原以为会讨论讨论关于炼铁的一些问题,李谕本身对铁也挺熟悉,毕竟学过天体物理的都知道铁是核聚变的最终产物,不会再往上走了。

关键高中化学的缘故,李谕对铁的性质了解还是挺多的,但谁想张之洞却一下子提到了铝!

但转念一想,其实张之洞提到它没毛病。

铝本来就是除了钢铁外用途最广的金属,而且储量极大,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

关键李谕以后非常想涉足汽车产业,汽车产业对铝是真的需求量不小。

李谕问道:“张大人是想要生产铝?”

“是的,”张之洞点点头,“当然,我知道这很难,不过炼铁这么难的事都过来了,我不信这件事做不到。”

李谕沉思一会儿,感觉事情确实可以做,于是说:“我明白了,不知张大人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