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2/5页)
这些东西,朱高煦只听过,根本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现在所锻造出来的火炮,就是他触之可及的最高军事科技了。
其实他也很庆幸,如果不是他来到的是大明,那他或许都搞不出这两门火炮。
明初到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冶金技术的巅峰期,但凡在十九世纪以前谈到世界冶金史,就不可能绕开中国冶金史。
西方选择用青铜铸炮,关键就在于冶金技术不达标,无法弄出合格的锻铁炮。
如果不是明末锻铁炮技术从佛山工匠手中外流到澳门葡萄牙人手中的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也不可能在此后二百年时间里成为远东第一军火工厂,为入侵印度的英军提供大量军火。
明末效仿欧洲火炮,随后铸造出比欧洲火炮更好的火炮,原因就在于冶金技术的先进。
唯一限制明清火炮的,实际上只有火炮的模数,而康熙年间后的火炮模数遗失,也是导致清代火炮技术越来越后退的原因之一。
在冶金上来说,锻铁炮的优势就在于熟铁材质打造的火炮由于是百炼钢,故而轻便,炮膛薄而膛口大,轻炮可以发射大弹。
在斤两相同的情况下,锻造的熟铁炮管所能装填的火药量是生铁炮管的一倍,且还没有炸裂的问题。
因此对于朱高煦来说,使用熟铁的铸铁炮,就已经足够让他麾下渤海军纵横了。
使用这种火炮的炮兵也很好培养,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弹道学》。
毕竟在这个火炮制造标准不统一,精度不高的年代,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在历史上,即便丰坦纳的《弹道学》一书著写传播,但这本书除了在一些数学家的圈子内获得反响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用,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火炮手之后所写的火炮专著中,也极少提到弹道学。
弹道学真正派上用场,那已经是十九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线膛取代滑膛、无烟火药代替了黑火药、钢制代替锻铁等技术发展起来之后。
在十九世纪以前,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欧洲炮手是这样操作的,明清炮手也是如此操作的,例如垫高一寸打多少步,垫二寸打多少步之类,这些都有明确记载。
所以朱高煦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不停的给炮兵喂炮弹,让他们多打多练习就足够。
至于弄什么线膛炮,那玩意即便弄出来,也无法标准化生产,至少他目前想不到什么办法,所以弹道学可以有,但却不是必学的知识。
理清了自己的思绪,朱高煦也将手搭在了二千斤火炮上,同时询问道:“这两门火炮若是加上炮车和弹药箱,一共有多重?”
“前者差不多是一千二百斤,这门差不多是三千斤。”
“太沉重了……”听到王元的回答,朱高煦略感到了不满。
不管是一千三百斤还是三千斤,这都无法达到朱高煦想要的野战炮质量。
眼下明军军中的火炮并不像后世吹嘘的能动辄打好几里,哪怕是三千斤的大将军炮,射程也不过才一里半罢了。
其余类似洪武铁炮和铜炮、碗口铳等火炮,射程距离则是更短,连一里都难以超过。
三千斤的火炮,基本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因为道路条件不允许,离开了官道的它就是一只蜗牛。
所以对于自己来说,自己只需要保持一里半以上的射程,就足够碾压南边的一切火炮。
朱高煦一手扶着火炮,一边头也不回的吩咐王元:
“火炮的重量,你想办法再降下来,实在降不下来,就弄出更为轻便的三百斤、五百斤火炮。”
“只要最轻的火炮连带炮车和弹药的重量能控制在一千斤以下,并且射程能控制在一里半以上,那我想要的火炮就成功了。”
他如此说着,王元也在迟疑过后作揖道:“殿下,铸炮一事倒是好说,只是这铁消耗太大,报废太多,重新回炉需要加派人手才能跟得上锻炮的速度,另外泥模也是一样……”
“孟章!”朱高煦回头喊了一声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孟章。
孟章不敢怠慢,上前作揖回礼,朱高煦也询问道:“让你办的事情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