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智慧(第3/4页)

“数据到底怎么用于城市治理?”付与萱财务出身,这么前沿的概念,她的确是难以理解。

王晓明给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城市的拥堵问题。咱们不是有高德地图么?高德地图现在想要为用户提供实时的道路信息,前方多少米拥堵,走哪条道不拥堵……然而微拓又没有卫星在天上飞,也拿不到全国上百个城市那么多的监控视频数据。”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得知道路状况,并告知驾驶人员前方的拥堵不拥堵呢?”

诶,这是个好例子。

温晓光抿嘴笑了笑。

付与萱也在等着答案。

“就是靠着智能手机和数据啊,只要用户足够多,我们就可以实时的将用户的位置、轨迹数据上传至服务器,那么高德地图团队就可以获得这个数据,而有了海量的实时交通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计算处理,就可以为用户提供路况信息了。”

付与萱皱眉,“那不是不准确么?肯定有人不使用高德地图的啊。”

王晓明讲:“是这样的。这个本来就存在误差,其实大数据就是用海量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它不是数学题说计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它是一个向正确答案趋近的过程。”

“以高德地图为例来说,只要我们的计算能力越强、用户规模越大、数据量越充足,那么我们的计算结果就越可靠,提供的路况信息也就越准确。”

“那应该很难吧?”

温晓光插嘴,“你也可以理解为只要我们做成,其他对手就难以超越,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图软件,它需要云计算的支撑,需要能收集到大量数据。而且有些数据只在政府手里的,我们这样的大企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能获得数据,可创业者上哪儿找去?”

王晓明也比较乐观,“导航在城市生活中一定是需要的,有微信,和政府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其实数据充足反而不是问题,而是能不能处理这个大数据的问题。”

想想就头疼。

所以说智慧城市比较难了。

温晓光巴巴望着王晓明,“你也别怪我天天给你压力,怪贺楠吧,他天天给我压力。”

贺楠也明白了,这个项目啊,老板不是反对,但客观条件有约束,咱也不能像孙猴子一样说变就变出东西来。

但其实在坐的四位都清楚。

那绝对是一个方向,而且适合微拓的愿景。

只要做出来,微拓必定上一个台阶。

“老王你最近在忙什么?”

“开会研究Google的大数据分析智能应用。有前人在,我们能稍微容易些,至少知道代码该怎么写。”

一样是搜索公司,谷歌在大数据方面就很厉害,他们的智能应用服务包括客户情绪分析、交易风险预测、客户流失预测、政治倾向预测等等,说什么国外尊重个人信息,科技公司早就拿着这个不知道赚多少钱了。

大数据给谷歌带来的实际利润都是按天算,一天收2000万美元绝对不是童话故事。

12年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时候就利用过大数据,他的团队购买这些服务,研究支持者都是些什么人,什么特征,最关注什么哪些政治或民生议题,然后投放广告就奔这些人的胃口投。

温晓光当然不会去参与这种生意,即便它再赚钱。

反正公司最近也在调整中,正好就一次性也把付与萱那里调整一番,这样一来,支付APP就不再单纯作为一个‘工具人’了,它要寻求自我的突破。

增添服务,吸引用户。

这个模式依旧有效。

而在中国,城市交通和生活总是绕不开政府,好在温晓光有一个特别好的试点示范地——羡州,他的家乡。

发达、规模还小,作为尝试,再适合不过了。

更有利的是,最近是官员调动时期,白爸爸估计又要升官了,他原本就在实权部门,这次有可能升任市长。

时间点好像是有人设计好的一样,正好卡上。

但首先他得给付与萱一个好名字,这样在和市政府签战略合作计划的时候,才有牌面。

……

……

唐医生在想要不要给温晓光打个电话,那么大一笔钱,不声不响的闷了,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啊。

所以她打了,电话也被接了,她问道:“现在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