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2/4页)
面对这些申报,工作人员都很淡定:“这位老乡,提醒您一句,今天您这只是申报,暂时还不涉及核实。但是核实工作往后是一定会展开的,到时候如果核实结果与您的申报内容不符,将会影响您的信用等级。”
“啥叫信用等级?”申报的人傻了。
“信用等级就是你这个人说话到底有几分靠谱。”旁边有明白的老乡提醒那人,“你要是说了一次谎,信用就差一点儿,再说一次再差一点儿,等你说够了谎话,再说出来就没人信了。”
工作人员点头:“正解。如果你家中并未娶妻,却非要申报有一名孕妻的话,日后见不着人,会告你杀妻灭子,一尸两命也说不准。”
“不不不不……”刚才还满口胡话的人吓傻了,摇着手说,“没有这种事!我……我只是饿怕了,一时脑子不好使,想多申领一份口粮……”
“这次先不把这事记在你档案里,但是下次再犯,一定扣你的信用等级。”工作人员没工夫和这样的家伙胡搅蛮缠,继续道,“下一个!”
想多申领一份口粮的人不在少数——从县里领到的粮食只有十天口粮,这意味着县里可能会只救济十天,之后就要大家自己想办法了。便有急切的去问那些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却都很有把握地回答:“放心,这几天县里就会有新政策出台。各位就请等着吧!”
果然,过了几天之后,县里贴出告示,让辖内所有各户,以每一里为单位,依次到县里来领取“代金券”。
“啥叫‘代金券’?”消息一出,武元县的百姓们都迷糊了。
“我知道我知道,”有着急抢答的,“桃源寨一直有人使‘流通券’,不会就是用的那个吧?”
在闹匪之前,桃源寨与武元县有很密切的往来,不少武元县的商户会去桃源寨集上采买,也有把桃源寨需要的物资送去贩卖的,对流通券一点儿都不陌生。甚至还有人存了好些流通券,这次闹匪逃难之前,就都把券当成细软带到了武元县城,算是保留了一笔小小的财富。
“不是,代金券是代金券,流通券是流通券,到时候各位见到就知道了。”告示旁边帮忙解说的工作人员代为向大家解释。
没过多久,这代金券就都发到了各家各户的手里。大家一瞅,果真与那流通券不同——流通券上印着桃花,那是桃源寨的标志,一朵桃花代表五文钱。而代金券上印着金元宝,五个金元宝叠在一起,形成一朵小花的形状,代表五文钱。
代金券的发放与每户的人口挂钩,但是如果某户百姓家中的劳动力特别少,负担特别重的,就会适当多发一些。
每户应得的代金券是事先由县吏们计算好的,并且向每一里的百姓公布。这样就算是负责发券的衙役或是里长想要给某一户多发一点,也做不到——这样会让券的总数对不上。
百姓们拿到这代金券的时候尚且不明白这些券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但很快,武元县县衙又贴出告示,会在武元县城外办一次大集,市集一摆就是五天。百姓们到时可以用手中的“代金券”在市集上买东西。
武元县县衙也同时温馨提示:代金券这东西不记名,所以务必妥善保管,如果被盗或是遗失,县衙是不会再次提供的。
百姓们总算是明白了:敢情是县衙给了大家这个券,让大家去买东西——这不等于是给大家发钱吗?为啥不直接发钱?
但有桃源寨的“流通券”珠玉在前,武元百姓对于纸做的货币并不特别抗拒,既然县太爷发下来了,他们就用着试试看。
很快,武元大集筹备完毕。市集就摆在武元县的南门外,绵延了一两里开外。
市集上的商户,大部分来自桃源寨,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永安州的。这些商户提供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必须品:粮食、盐、油、茶、棉麻布匹,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紧俏物资,比如最紧要的稻种,种鸡、种猪、各种辣椒、番茄、甘蔗、除虫菊的种子。
武元县的百姓原本一进了这集市就直扑粮食摊位而去的,在看到其他物资商品之后醒悟过来:可不能把代金券都花在买粮食和必需品上。粮食吃着吃着就吃完了,但是日子还得接着过,山匪过后那些抛荒的田地还是得赶紧耕起来,房前屋后自该再种些蔬菜,养鸡养猪不费多少粮食,将来好歹能有个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