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冰河实验(第3/5页)
“你说什么?三万个月的冬天?”张司长惊叹了一声。
“我只是打个比喻,不过你以后会发现,真正的数字可能还会扩大一万倍。”冷淮接着说,“那么很明显,整体气温将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届时,即使光照强度不算太糟,植物也已无法生存了。根据计算,即使只将正常光照强度调低百分之五并维持这个状态,植物的生长过程就会停滞。植物抵抗严寒的能力取决于植物所处的时令和所习惯的气温,像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这些传统的低温地带,幼芽可以忍受零下八十摄氏度的低温,但前提是在它们冬眠的状态下。如果是在它们的生长季节,只要温度低于零下十摄氏度,它们就会被冻死。像中国那样的温带地区,冬眠的幼芽最低可耐零下二十五摄氏度;而在春季或夏季,一旦这些幼芽遇到零度以下的温度,立刻就会被冻死。而热带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温度为零上五摄氏度。地球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有三分之二生活在赤道两侧二十五摄氏度的范围之内,那么很显然,几乎全部的动植物都无法在冰期里正常生存。当然,不少植物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们的种子能够经历异常残酷的环境,时间可以长达成千上万年,这也正是地球在经历多次冰期之后能够重新繁荣的重要原因。”
冷淮这番话是说给杜原和张司长听的。对于马里安而言,这显然是他知识体系内的东西,但他还是听得很认真,并不时点头认同。
杜原回了回神,“我明白了,第二个实验其实是在模拟冰河期。”
“那在你们的实验里,农作物的情况怎样?”张司长转头望向马里安,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这次部里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考察长期低温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世界主要农作物都不耐寒。根据我们的实验,水稻在十三摄氏度以下生长就会受影响。玉米和黄豆对十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很敏感。如果气温低于零下五摄氏度,处于生长期的小麦就会立刻死亡。还有就是耕地,土壤有机体并不直接受阳光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通常可以长期保持休眠状态,所以它们受光照的影响相对会少一些,但却容易受到酷寒的伤害。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土壤很快就会被风和冰川侵蚀,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片岩石裸露的不毛之地。”
马里安俯身用手中的小锤敲击地面,发出“当当”的声音,“我们控制这一片的降水,结果形成冻土带。在大冰期中,这相对于冰川来说算是好一些的生存环境了,一般的淡水源都会冻到两米深。你们不妨多看看,进入冰期一百年后,这便是世界各大陆的普遍景观。陆地、河流、湖泊都将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淡水水生物种会广泛灭绝。当冰川扩大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时,那里的动物、鸟类和鱼类均不具备耐寒能力,灭绝的过程会非常快而彻底。”
“海洋里的情况应该会好些吧?”张司长问。
“海洋植物和动物受到海洋巨大热惯性的保护,生存的机会,准确说是冰期早期的生存机会多一些。根据测算,即使完全失去一年的日照,海洋的平均温度也只会降低两度左右,但这只是平均温度。实际上,由于只有海洋上层才是适合大多数生物生存的温水区,其总量不到海洋总体的十分之一,所以虽然海洋总体平均温度下降缓慢,但温水区的温度却会急剧下降,造成大多数海洋生物死亡。要知道,冰河期的降温过程会持续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总之,根据我们的实验,即使在强度一般的冰期,草食动物也将很快因饥荒而骤然减少,肉食动物也会普遍灭绝,而如果冰期达到或是超过二叠纪大冰期的强度……”
马里安突然止住不讲。张司长焦急地追问:“那会怎样?”
马里安呆滞地望着前方的一片荒地,各种植物枯黄的枝丫杂乱无章地满地横陈,表面蒙着一层刺眼的白霜。一只已经冻结的灰蛾紧紧黏附在一片树叶上面,它的翅膀徒劳地微微张开,仿佛想与命运做最后一次抗争。所有的物体都保持着静止不动,如同曾经鲜活但现在却已死去的雕塑。杜原清楚地看到在张司长问话的一刹那,马里安肥胖的身躯打了个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