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反击
阿道夫·希特勒在军事上的最后一次灵光乍现是坚持让德军守住苏联的战线。在雪地里,苏联红军已经在蛮勇的进攻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尽管德军的战线已经在苏军的攻势下后移,但被围的德军仍然能从空中得到补给,坚守阵地。随着1941年春天的到来,一切凝固的物体又重新变成了雪泥、泥土和水流。德军的战线曲曲折折,在列宁格勒附近呈弧形深入之势,在勒热夫突出部附近又像一根指向莫斯科的长长手指。然后,战线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最后沿顿涅茨河终止于克里米亚。在1941年12月,苏军已经重新夺回了克里米亚半岛东北岸的刻赤半岛。苏德两军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德军所面临的问题尤其众多。在过去的战斗中,德军每天损失100名军官,伤亡总数达到110万人,始于1941年11月的疾病也让德军损失了60万人。此外,德军还损失了7.4万辆车,而且只有1/3的铁路更换成了德国标准的宽轨道。在如此有限的运力下,德军每天只能开出11列运送石油的火车。陆军依靠马匹运输,但问题同样严重,在严冬18万匹马已经死亡。
当然,德国的军事行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战时经济也没有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哪里应当是经济的重点?是海军、远程重型轰炸机、战斗机还是重型坦克?如何利用已经占领的欧洲土地资源?1941年,这些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而德国国内还在按照战前的标准生产日常消费品。例如,在巴伐利亚州南部的梅塞施密特工厂,工人还在用铝材生产民用的梯子,而英国人已经在用铝制造重量更轻、航程更远的战斗机了。不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石油。德国依靠罗马尼亚来获得石油,否则就只能在莱比锡附近的工厂和其他炼油厂使用褐煤来提炼非常昂贵的合成油料。这一问题最终将拖垮德国。到1945年,德军的重型装备将无法动弹。与此相反,苏联人却能从南高加索地区获得大量石油。巴库油井出产的石油可以从里海地区的阿斯特拉罕[200]沿伏尔加河运往苏联。英国的石油供应也非常充裕。尤其在非洲和远东的战役中,英国从伊朗获得了大量的石油。1942年,希特勒认为他必须把这些石油抢过来,他说过,没有这些石油,德国就会输掉战争。实际上,1942年正是希特勒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最后一个时机。到了1943年,英军的轰炸(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显的效果)将给德军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德国的城市,德国空军将不得不撤离东线战场。德国空军本来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速生产物,现在早已不堪重负。现在的德国空军既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也没有适用的轰炸机。从1942年6月开始,德军又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蓝色行动(Case Blue)[201]。这是一场赌博,不过就像过去多次发生的那样,希特勒的敌人们又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苏联红军阻止了德军攻入莫斯科的胜利让斯大林颇为得意。他的心情一时间非常愉快,他拒绝离开莫斯科,还计划在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35周年的阅兵仪式,而德军就在不远处。斯大林认为德军就要完蛋了。他们毕竟已经败退了上百公里,在南面丢了罗斯托夫,在北面丢了列宁格勒以东的季赫温,那里有重要的铁路线,可以让列宁格勒获得补给。在附近地区,人们都在想办法为列宁格勒这座饱受打击的孤城解围,因为仅有的补给行动是通过拉多加冰冻的湖面进行的。列宁格勒刚刚度过了一个难挨的冬天,几十万人在寒冷和饥饿中殒命。这条穿越冰湖又微不足道的补给线本来就无法供应城市所需,同时却还要用来疏散列宁格勒的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对苏联的战时经济至关重要。
从1942年1月到6月,德军在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202]的集团军群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蠢蠢欲动。德军没有能够对抗苏军T–34中型坦克的武器,这种坦克能在冰冻的沼泽上行进。德军暂时后退,等到天气好转后,德军再次对苏军突破防线的位置发起进攻,并且把苏军封在了一个“口袋”里。此时,苏军的阵地沼泽遍地,蚊虫肆虐。他们的指挥官安德烈·弗拉索夫本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但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调来指挥部队。他的到来对形势毫无益处,弗拉索夫只能在一片混乱中枯坐泥潭。到了6月25日,弗拉索夫已经损失了6万名士兵。最后,他自己也被德国人俘虏。后来,弗拉索夫为德国法西斯效力,推动苏联解放运动,战后被苏联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