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
尽管护航舰队在遭遇战中损失惨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暴雨天气的掩护下,运输舰队还是安全抵达瓜岛。
这次运输的成功,对瓜岛守军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因为他们的原有补给到9月上旬就要消耗完了。运输舰运来了1000吨食品、147辆汽车和400桶航空用油。除此之外,范德格里夫特还得到4000名海军陆战队员,陆战队的总兵力达到2万人,莱基所属的陆战一团二营等部队都因此得到了调防休整的机会。
不过,鉴于海战的严酷性,下一次大规模运输可能会更为缓慢。《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就此向范德格里夫特采访:“将军,你是否要守住瓜岛?你将一直留在这里吗?”
范德格里夫特沉吟片刻,坚定地回答:“我将一直这么做。为什么不留下呢?”
范德格里夫特接受采访时,他的对手也做出了同样强硬的表态。
血岭之役刚刚打响的时候,日本海陆高层都对获胜抱有很高的期望,就连一度消极的山本也焦灼起来,不停地祈祷着川口支队能马到成功。最初,东京电台播发了一则让众人开心的消息,说是有6000名日军已攻入美军防线,并重新占领了机场。可是这个牛皮很快就不攻自破了,事实是假消息发布时,川口支队正被打得落花流水,残存的日本兵纷纷向丛林中逃命,并试图躲避空中美机的扫射追杀,而这些战机全都来自日本人宣布“占领”的亨德森机场。
川口发出的那份求援电报,也进一步改变了高层原先的看法。他们终于认识到,瓜岛美军相当强悍,太平洋上的“旅顺口”名不虚传。
知道那是“旅顺口”,就得拿出当年进攻旅顺的劲头来,绝不能再黏黏糊糊了。在旅顺攻坚战中,前两次总攻都失败了,第三次才成功。循着这一思维逻辑,对瓜岛的第三次进攻变得顺理成章。
仅仅凭借直觉,日本人就知道此战非同小可,将牵动全局。一份日方文件这样写道:“重新占领瓜岛的成败,是敌胜或我胜道路上的转折点。”
第17军原先所辖部队有限,属于“花木瓜,空好看”性质的集团军,日军大本营下令从关东军、南方军和日本国内抽调兵力进行加强,第2师团、第38师团都于此时编入了第17军。9月18日,大本营又决定停止在新几内亚等方面的作战,将重点全部移至瓜岛。
以前是不重视,现在已经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上到下都是如此——身为第17军司令官的百武索性披挂上阵,对第三次瓜岛之战进行指挥。
对于前面的屡战屡败,百武也进行了分析。不过他与高层在认识方面有所不同,他觉得并不是美军陆战队真有多强的实力,而是部下太不成器,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如此打仗能赢真是奇了怪了。
菲律宾战役期间,日第四师团军官在观察科雷希多要塞。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确实打得出色,他们开赴瓜岛的本意也只是要补一下洞,没想到一上来就漏了天坑
这一次,他百武亲自出马,以决死精神与老美死磕,焉能不胜?
可是百武忘了,一木、川口指挥作战时,他拨给的兵从没有过万的,一木所率领的第一梯队甚至连千人都不到,而随百武出征的人马将达到两万多,且配有重炮等武器,没法儿比啊。
一位美军将领后来评论说:“日军在发动第二次进攻(血岭之役)时,如果能够投入像第三次进攻时所使用的兵力,美军便有可能吃败仗。”
兵强马壮,浩浩荡荡,这要放在陆地上,百武一声呼哨就可以出发,但在海上不行,还得让海军派船来送。
“东京快车”为什么会被日本兵私下叫作“蚂蚁爬行”,就是因为一次载不了多少人。百武可不想继续这样干,两万人呢,哪年能全部运到瓜岛?
再说,驱逐舰也载不了重炮,没有重炮,势必影响进攻质量。百武很清楚,一木、川口作战时要是带着重炮,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于是百武打电话给负责运兵的田中,要求派运输船队,而不是驱逐舰。
田中一听,便把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坐船不行,如今美国人控制着瓜岛的制空权,他们的海军也会昼夜巡逻,多危险哪,不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