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

在写作这部作品的中间,笔者意外得到了一件礼物。一位曾在笔者所在公司工作过的美国友人,告知可以为中国的战争研究者提供一批录像,主要是美国国防部的解密档案。

当时,他提到的内容主要是朝鲜战争。这里面,涉及志愿军抗美援朝的部分吸引了笔者。因此,笔者表示感谢,并请他将这批录像寄送过来。

录像寄到的时候恰好是圣诞节。寄来的邮包毫不起眼,并没有一点圣诞节的感觉。不料,拿到的时候,却发现收到的资料比预期的要多。

打开看,发现多的部分,是一些美国官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录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主题竟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

仅仅一瞥,已经令人十分惊异。

中国炮兵奋力拉开炮闩,向日军阵地倾泻出一发又一发炮弹。

中国的六吨半战车在广西的山路上滚滚前进。

中国的纤夫喊着号子,拉拽着装满军用物资的小船在江边艰难行进。

中国伞兵部队在湖南向日军腹地发起反击。

……

来不及看完所有的内容,也不知道这批录像到底在国内是否已经公开过,但那份民族的感召,令作者感到,这或许是最好的圣诞礼物了。

其中,一部分录像的内容,介绍的正是攻打八莫的战斗,甚至还有中国步兵潜伏进日军阵地前线,引爆炸药摧毁其据点的整个过程。

但这只是偶然的事情,真正的战斗,是炮兵进行的。中国炮兵用美国工兵运送来的炮弹,密集轰击八莫日军阵地,成为战斗的主力。我军当时曾调用大量多种火炮联合进攻,使用的有七五山炮、八二重迫击炮、一〇五和一五五两种榴弹炮。

从地图上看,八莫城背靠伊洛瓦底江,面向东方,而这座城的东方,就是中国军队回国的道路。假如不打下八莫,日军守军可随时威胁远征军的后背。

当时,辻政信认为缅北滇西战场的中日军队,比例能够达到15:1。但日军以其在八莫的兵力,这种威胁,其实只是理论上的。

然而,中国远征军方面还是决定非打下八莫不可。

原因有二:第一,远征军在取得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同时,也学会了美军的“臭毛病”——在地面推进时,绝不留敌人的坚固据点在身后。这个原则直到海湾战争,“沙漠军刀”行动的时候,美军开始使用以直升机敌后机降为主要战术的“蛙跳”作战,才有所改进;第二,日军在八莫掌握有一支机动性很强的机械化部队,包括多数战车,令远征军上下深感忧虑。

远征军中年仅十岁的小战士——从密支那向八莫进军

这倒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尽管装备了相当多的装甲车辆,但原好三大佐大摆乌龟阵,并没有把战车派出来在外围和中国军队交战。这也一度让中国方面比较疑惑,他们曾经多次派出飞机对八莫日军进行侦查,却一无所获。似乎,日军是把坦克作为神秘的预备队,藏在了这座满布佛寺的小城之中。要到打下八莫,中国军队才明白其踪迹何在。

不过,要打八莫,首先要打开其外围。因此,攻克铁壁关后,中国远征军挥师向八莫进军。10月29日,新38师抵达八莫北部天然屏障太平江,和日军第一道防线交火。

和铁壁关守敌一样,这里的日军属于八莫守军中的游什部队,在前面的战斗中消耗甚大,在兵力、火力上与中国远征军相差甚远。

在太平江北岸“三角山阵地”与中国军队作战的第18师团55联队第二大队补充兵中队中队长吉田秀男中尉,是少数从前线败退下来的日军军官之一。从“怒涛”般进攻的中国军队面前逃出的吉田中尉,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装备焕然一新的美械重庆军在炮击之后陷入沉寂,幸存的日本兵匆忙爬出阵地,远远地,在硝烟中隐约看到他们在阵地前的河谷中进出,似乎有军官在喊‘keiga’(日语‘负伤’的意思。——笔者注),接着听到越来越响亮的回音,‘keiga!’‘keiga!’,而后他们开始向我们射击,并疯狂地跳进我们的阵地来。”

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和纯粹的美军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人一口缅刀,穿插时用于开路,一旦开始战斗又可以用来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