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伤在该死的胸口
来电铃声将我吵醒,我看见“凯文·博伊兰”这个名字在手机屏幕中央闪烁。我不想接。我仍在半梦半醒间,如果接通电话,感觉那一端的不是博伊兰,而是沃克勒——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沃克勒已经死了。等电话最终接通,博伊兰的声音告诉我他要来纽约,这令我更加惶恐。要知道,打来电话的可是凯文·博伊兰,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这不同于老友的问候。他是我过去的神。
“我要去纽约了,喝他妈个痛快,”他在电话里口齿不清地说,“你做好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博伊兰得过一枚铜星勋章,并加授了代表勇气的V字配饰。我过去的神皆有过人之处。
“什么时候?”我说。
“我只知道我要去纽约,”博伊兰大声说,“我刚回来。”
他指的是从阿富汗回来。
“我刚找到一份工作。”我说。
“不错嘛!”他说,“他们给你多少钱?”
这不是我期待的问题,但因为是博伊兰,我如实回答。“十六万美元,”我说,“再加奖金。”他来电前我一直对这份工作很沮丧。可这个数字一出口,我立刻感觉兴奋异常,但同时意识到自己有多蠢,因为任何会上网的人都能查到博伊兰——O3级士兵,无配偶子女,六年军龄——每年挣多少。提示:少。
“伙计!”他说。我笑了,因为这对他而言是件了不起的事,但对于我的法学院同学简直不值一提。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会进这种律所,差不多每个人都明白自己会多么厌恶这份工作——他们在暑期实习中早有体会。
他顿了一下,说:“十六万……哇噻。我猜你退伍退对了,是吧?”正像这样——一个真正的陆战队员看似不经意的赞许,令我倍感自豪。尽管我还没搞清他是否真的赞成我退伍。德国动物学家雅各布·冯·于克斯屈尔曾经说过,扁虱会吸吮所有和哺乳动物身体里的血温度相同的液体。法学院让我一贫如洗,我对工作机会来者不拒。
我问博伊兰最近怎么样,他说:“阿富汗不是伊拉克,伙计。”这是事实,但或许的确应该说出来,因为我心里正想起伊拉克——他的声音勾起我的愁绪,仿佛我在思念那里。其实我对伊拉克没有一丝留恋。我想念的是抽象的伊拉克,是我所有平民朋友提起这个词时心中的幻想,一个充满恐惧和暴力的伊拉克,一个我本该体验却由于自己的愚蠢失误而没能体验的伊拉克,因为我选择了一个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工种。我的伊拉克是一堆文件。微软的电子表格。廉价书桌后填满沙袋的一扇窗。
“他们不断更换我们的任务,”他对我说,“战争结束前夕是一段非常、非常奇怪的日子。”
我们又聊了几句,挂断电话后我在床边静坐了一会儿。房间里一片漆黑,布帘将纽约隔在窗外。空气里弥漫着旧日光辉岁月的气息,那味道就像在训练中我第一次被一巴掌扇在脸上,没有低头,任凭下嘴唇的血渗入牙床。那段时光。我起身来到电脑前——里面存着注解我一生的照片和文件。我打开蒂姆的表彰辞。“鉴于其担任K连步枪班班长期间的非凡英雄行为……”我眼眶湿润了,每次读起都如此。记得第一次为此落泪时,我知道自己的这段文字终于不负所托。
看,我们的连队出了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一个如你在书中读到、电影里看到的英雄。那个英雄就是中士朱利恩·蒂姆。那个中士很棒,那个中士很英勇,那个中士死了。最重要的是,那个中士是博伊兰的手下。他是我和博伊兰交好的全部原因,也是他在凌晨两点酩酊大醉时拨我电话的原因。虽然烂醉如泥,他依然满脑子期待下一次宿醉,花光他的派遣津贴,驱散他心中的梦魇。
那是博伊兰打来电话的动机。我从没见过蒂姆,因此他不是我接听电话的原因。詹姆斯·沃克勒是我接听的原因。
我曾在6团3营任副官,在第二个派遣期驻费卢杰。部队所有的排长当中,博伊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那不是因为他最擅长写军官评估报告或表彰辞,或是因工作需要常来我的办公室——从纯职业的角度来讲,他是我的眼中钉。不过,他很可爱。就像性情温和的巨人有时给人的印象。博伊兰长着宽大的耳朵,一张表情丰富的圆脸,背略微有点驼,看上去总像在为自己的雄伟身躯道歉——他胳膊比我的腿粗,腿比我的腰粗,脖子比我的头粗。而且,也比他自己的头粗。那时博伊兰引以为傲的是他做起“快六”比营里其他军官都快,喝起啤酒比我喝水还快。他更适合兄弟会,而不是战场。他是那种理想的大哥,那种给女孩安全感的人,因为他总会好好教训那种下流的小子。军官当中他是唯一真正平等待我的人,不会因为他带兵打仗而我只是文官就觉得自己的鸡巴比我长出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