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明强听了“山羊胡子”的话,知道自己和诗圣杜甫出生在一个窑洞,就发誓要成为大诗人,搬回那个家。

李明强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准确地讲是出生在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确切地说是出生在“杜甫诞生窑”里。

“杜甫诞生窑”是一孔蓝砖表山蓝砖砌券坐东向西的窑洞。李明强父母迁居那里时,有一个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0米的长方形小院。窑对面是三间厢房,黄砂石墙基,土坯墙,硬山式小灰瓦顶。北边那间厢房前长着一棵直径约20厘米的大枣树,枣树的主干正对着大门洞,可能是种树人将其喻作屏风。门楼朝向正南,悬山式小青瓦顶,黑漆大门。大门外是一条杂石铺就的东西向坡道,临坡道的厢房南山墙墙基上嵌砌石碑1通,高约1米,宽约0.5米,系清朝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张汉草书“诗圣故里”。“诗圣故里”碑对面邻居院墙外的一棵大枣树弯向石坡道,就像一位躬身迎客的仆人。下石坡道西行约200米的村前大路口有碑楼1座,青砖砌就,歇山顶,砖雕花草斗拱,内立石碑1道,正面楷书写“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楼北侧嵌青石刻1块,书《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系清朝同治十二年立。站在碑楼处,前望东泗河,清清的河水欢笑着绕村子流过。回望杜甫故居,紧紧偎依着一座小山,窑门头上的黄土经过长年风化形成了一个尖顶,尖顶上丛生的一堆皂角条,形如伞篷倒置,就像孩式马虎帽顶上的绒拔,因为这孔窑里出过杜审言和杜甫两位诗人,叫“妙笔生花”再确切不过了。正窑顶上一峰拔地而起,直刺云天,犹如竖起的一支巨型狼毫。由此峰向东南,依次又凸起两峰,三峰匹敌,酷似古代的笔架,这就是闻名天下的笔架山。

看过前面的文字之后您就会知道,或许您去过河南巩县南窑湾直观所见,杜甫故居就在笔架山靠西北的那座山峰下。这处庄宅用当地阴阳先生的话说就是居煞头,凶宅。他们说,住在煞头,官司不休。生在煞头,奔波游走。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居住在此,惹了一身官司,还赔上了老大儿子杜并年轻的生命。杜甫生于此,一生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客死他乡。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杜甫故居一直没人居住。李明强的父母原来是国家干部,因为李明强的父亲有病离职休养被安排到这里居住。不知是庄宅真的能对人生产生影响,还是惊人相似的巧合,李明强一家住进杜甫故居,演绎了和杜甫一家相似的人生活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李家比杜家更惨。与杜甫同出生于一个窑洞的李明强,还没有品尝“少年勤枣树”的乐趣,就被赶出了诗圣故里。

那天,下着雨,淅淅沥沥。门楼瓦檐上滴着水,大门外的石坡道上汪着水,石坡道旁弯枣树的叶子上挂着水,整个村庄散发着湿漉漉的水腥味。

李明强家门外围着许多人,戴着色调不一的草帽,像一群会动的蘑菇。李明强钻过蘑菇群,跑进院。院子里也长满了蘑菇,隔着蘑菇群,李明强听到爸爸在哭,妈妈也在哭。

李明强哭了,哭声叫开一条通道。只见爸爸妈妈跪在泥地里,哭着求饶。还没有等李明强走近,就被人冷不丁地推了一把,李明强脚下一滑,一头栽了下去,正好和爸爸来了个头碰头。

李明强“啊”地一声大叫,滚倒在泥地上,嘴角流出了血,鼻子流出了血。几个小伙子围上来,像踢皮球似的踢打李明强。

李明强的母亲笑二嫂跪在泥地里一边向众人磕头一边哭着喊:“别打了,别打了,他才是个四岁的孩子!”

李明强哭得惊天动地。

李明强的父亲李铁柱突然跳起来,像发狂了的狮子推开众人,怒吼着:“我走!我走!我们走!”用身体护住哭哑了嗓子的李明强。他的第一个孩子和第一任妻子被日本鬼子杀害了。解放后剿匪,他的身心又受到了极大伤害,四十多岁才有了李明强。看着小小的李明强被人毒打,他的心都要碎了。

李明强的家当天就搬到了村里的磨道窑。那窑不大,丈二见方,中央两大块青色的月牙石并成一块磨盘,磨盘中央重叠着放着两扇石磨。妈妈在磨道窑最里边放笸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