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悲催的二人组
忠王府。
李嗣升在府中接见了自己的好友皇甫惟明。
皇甫惟明是李嗣升文学导师,皇甫彬的侄儿。
相比对于皇甫彬这个只有文采,而没有真正治世水平的文人,李嗣升显然更加看重智勇兼备,文武俱全的皇甫惟明。
不但将之引为好友,还时常与之商讨家国大事,分析朝堂局面。
皇甫惟明亦是为数不多了解李嗣升心底野望的人。
皇甫惟明也有心成为李嗣升的助臂,助他成为皇储,从而获得从龙之功。
李嗣升道:“前些日子,我与王忠嗣有过详谈。发现此子稳重得体,文武俱佳,尤其是兵事上,更有非凡之能。我与之相处的不错,惟明若是有意,我可修书一封,介绍你去他麾下任职。以你之才,必得重用。裴旻此人向来以识人用人著称,你在王忠嗣麾下,不要几年,定能功成名就。”
皇甫惟明略显沉默,说道:“相比外放,在下更愿意留在长安相助殿下。陛下对太子是有诸多不满,然并未动废立之念。留在长安,更能为殿下效力。”
历史上皇甫惟明就与王忠嗣很不对盘。
他们一同出仕,但王忠嗣大智大勇,功绩远胜皇甫惟明。
而皇甫惟明硬实力比及不上,可心思诡异,不擅于尔虞我诈的王忠嗣却非皇甫惟明的对手。
皇甫惟明多次诬蔑王忠嗣。
王忠嗣前期也因此遇到了不少波折,立了大功,反而受贬,一直为皇甫惟明比了下去。
现在历史以改,在裴旻特别培养下,王忠嗣较之历史上的更加出众,弱冠之年已经打出了成名之战,而皇甫惟明还未出仕,只是薄有虚名。
两人已经不是一个纬度的人了。
但是皇甫惟明自负才高,心性高傲,耻于在年岁比他小的王忠嗣任职。
何况李嗣升对王忠嗣这般看重,让他心中有着小小不舒服。
皇甫惟明一心跟随李嗣升,为了就是从龙之功。
在这个时代,没有比从龙之功更快的升迁方式。
明晃晃的例子就在面前,裴旻!
如今大唐王朝的第一边帅,两镇节度使凉国公,靠的是什么?
不就是从龙之功?
要知道当年苏定方五百破阵,北击东突厥,西灭西突厥,战功是何等彪炳,但以他的资历成就,年至六十,才给封为国公。
而裴旻不满二十,初出茅庐,就是凉国公。
此间差距,何须多言。
若跟着王忠嗣,就算后来派上用场,身上也少不了刻上王忠嗣的烙印。
皇甫惟明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接受的,再次说道:“而且在下觉得王忠嗣由裴国公一手培养带大,此人极为孝顺。裴国公当年不顾艰险,顶着得罪满朝宿将的压力,为其父王海宾正名。此恩此情,等同再造。现今裴国公虎踞陇右河西,雄心勃勃,已经难治。殿下若登大宝,首要之事,必是减除此祸。王忠嗣未必就如殿下心念一般,站在您这边。”
李嗣升也察觉到了皇甫惟明的心思,并不点破。
而且皇甫惟明也说中了他的心坎。
李嗣升向来瞧不起自己的太子二哥,也料定他这太子之位当不了多久。作为继太子之后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李嗣升几乎就将那宝座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他自诩精于帝王之术,实在想不通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这般信任一个外臣,给他如此巨大的权力。
即便此时此刻李嗣升还不是皇储,已经开始忌惮裴旻的存在了。
李嗣升道:“即是如此,那孤王想办法提拔你为谏官,这点本事,孤王还是做得到的。”
皇甫惟明眼睛一亮,谏官地位并不高,但有一点好处,能够上书言事,能够有足够在陛下面前表现的机会。
相比跟着王忠嗣混,不如留在京师。
皇甫惟明肃然道:“谢殿下体恤,皇甫惟明绝不忘殿下栽培之恩。”
李嗣升上前安抚,他并不打算放弃王忠嗣,但皇甫惟明才是他最信任的干将无疑。
正想与皇甫惟明商议如何才能不动声色的让李隆基动废立之念,府外慌慌张张的冲进来一个管事,高声道:“殿下,快,高公公来传圣旨了!”
李嗣升面色微变,作为皇帝的儿子,他们收圣旨的机会并不多,带着几分不祥的预感,让皇甫惟明在此地等着,大步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