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一鸣惊人太常寺
接下来几人的表演项目都是围绕大唐的文化特点,围绕华夏千年文化承传而衍生的节目,充满了独特的意义。
古人在创新这方面并不逊色后人,尤其是唐朝。
唐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
在唐朝长安你能听到西域龟兹的音乐,能够玩到波斯的马球,用上阿拉伯的香水、肥皂,学习拜占庭的算术、几何,能够拜天竺的释迦摩尼,亦能跟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开怀畅谈,与基督教徒手谈棋艺。
唐朝从不介意引进他国的文化,甚至将他国的文化演变成自己的,比原创更加优秀。
《渭川曲》就是一首,超越龟兹音乐的优秀俗乐。
除此之外,对于华夏自己的文化,视若珍宝,用心呵护,承传培养。
现今长安,在乐舞一道,可谓三足鼎立:分别是梨园、青羽楼、太常寺。
梨园好比强魏,崖公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两个乐营将,一个是裴旻,另一个是乐圣李龟年,实力强横。青羽楼好比蜀国,是拥有诸葛亮的蜀国,最有朝气最有冲劲。即便大魏强蜀十倍,拥有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亦不敢小觑蜀国。而太常寺则是吴,进取不足,守成却是超一流。
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以俗乐为主,而太常寺则是负责雅乐,青羽楼的根基在于民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梨园、青羽楼似乎已经力压太常寺,成为长安贵族宴请的必邀之处。
太常寺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大有泯灭众人的感觉。
为了此次宴会,太常寺这一次也卯足了劲力,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武》舞乐。
《大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有影响的传统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整个舞蹈结构复杂,舞段安排得体,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展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
大武乐章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进行表演时既要演唱歌诗,又有舞蹈相伴随。
编钟和编磬将雅乐的金石之音,发挥的淋漓尽致,手持兵戈的战舞整齐划一,闻鼓而进,击铙而退,与音乐相辅相成,文武有序,音乐和谐,气氛庄重而宏大。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外加中厚雄浑的应景诗歌,似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不是一支单纯的舞蹈队,而是一支军队。
诗歌舞,三者合一,韵味非凡。
“好!”
裴旻高叫了一声,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乐圣李龟年的《渭川曲》,他都没有如此赞赏。
《大武》确实给了他不一样的感觉。
这就如流行于经典,《渭川曲》确实好听,音调歌舞都别具一格。可论及意境厚重,千年不衰的《大武》,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尤其是裴旻这般,第一次见识这《大武》的人,更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热血沸腾。
这就是华夏流传了千年的文化!
或许雅乐诗歌舞汇聚一处,外族人听不懂诗歌,无法体会个中深意,并不觉得这《大武》如何了得。
但是自家的文化,自家人明白就好,何必求着他人理解?
不了解华夏文化,体会不到中国诗歌的优美意境,自是他们的损失。自己又不掉块肉,跟他们计较什么。
裴旻也不管他人的态度,自己最先喝彩。
很意外,反响极不错。
就算莫斯雷马萨、查士丁尼、韦比加这些人不了解大唐华夏文化,听不懂诗歌的大意。武舞的气势依旧让他们耳目一新。门道内涵瞧不出来,热闹却已然尽兴。
至于精于华夏文化的吐蕃、新罗、倭国等使者,他们对于华夏文化极为了解,兼容诗歌大意,更能领会个中三昧,带着几分敬意的欢呼喝彩。
裴旻也注意到李隆基脸上的些许惊愕,这位李家三郎,同样未有想到太常寺竟然表现的如此出色,将《大武》这诗歌舞一体的节目,表演的这般动人。
太常寺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足鼎立的梨园、太常寺,皆有了表现,余下的自然是代表百姓的青羽楼了。
李隆基本没有邀请青羽楼参加宴会的意思,担心那颇具盛名的公孙大娘上不了台面,见不得大人物,紧张出丑,丢了大唐的颜面。
不过裴旻的力挺,让李隆基最终同意下来,特别邀请青羽楼表演她们最擅长的剑舞《西河剑器》。